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深度訪談法

Course Name: In-depth Interview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3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深度訪談法可謂質化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除了學術研究,深度訪談也是我們身處在「訪問社會」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本課從不同的學術研究特性(實證、詮釋與批判研究)及質、量研究之別談起,教授學生深度訪談必備之知識、能力及技巧,以及執行質性研究時須考量與掌握的呈現及倫理原則。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讓學生了解學術研究中質化研究特質、掌握深度訪談法之原理及倫理議題、設計及執行學術研究之深度訪談、分析及呈現深度訪談資料。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課程內容

    9/14

    研究這一回事 (含課程說明與分組)

     

    9/21

    學術研究典範介紹

    指定閱讀

    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方法、秘訣、潛規

        則》。台北:聯經。(閱讀chap. 1-2, 15)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集團。(

    chap. 1-4)

    9/28

    10/5

    研究問題設定

    指定閱讀

    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方法、秘訣、潛規

        則》。台北:聯經。(閱讀chap. 5)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出版社。(閱讀chap. 2-4)

    江靜之(2022)。〈查證或不查,這是個問題:報社記者查證

        日常新聞的多重考量〉,《新聞學研究》,152: 1-47

    10/12

    10/19

    前言與文獻檢閱

    指定閱讀

    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方法、秘訣、潛規

        則》。台北:聯經。(閱讀chap. 6-7, 12)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出版社。(閱讀chap. 5-6)

    江靜之(2010)。〈廣電新聞訪問者之不同閱聽人想像:論述

        心理學之觀點〉,《新聞學研究》,102: 35-72

     

     

    10/26

    11/2

    個人報告(個人作業1: 擬定一個採深度訪談之研究題目,並撰寫前言)

    11/9

    尋找受訪者與擬定訪綱

    指定閱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出版社。(閱讀chap. 7)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集團。(

        chap. 6)

    11/16

    深訪步驟與技巧

    指定閱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出版社。(閱讀chap.8)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集團。(

        chap. 5)

    十一

    11/23

    十二

    11/30

    執行一場深度訪談 (個人作業2)

    十三

    12/7

    深訪倫理與應變

     

    十四

    12/14

    十五

    12/21

    資料處理與呈現

    指定閱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出版社。(閱讀chap.9-12)

    十六

    12/28

    十七

    1/4

    深度訪談執行與期末報告撰寫

    十八

    1/11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實作練習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分標準

    1. 出席及上課表現50% (15*3=45%,全勤與上課積極度5%; 請同學切勿遲到)
    2. 個人作業20%(2次個人作業*10=20%)
    3. 個人報告互評(10%)
    4. 期末報告(20%): 一份採行深度訪談的相關研究(深度訪談個案至少三個)

     

    注意事項

        修選本課之同學,請務必準時出席第一周課程。若本課開放加簽,將優先考慮準時出席第一周課程者。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見授課大綱內容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