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有志從事紀實報導者設計,尤其聚焦新聞採寫實務,強調社會學、新聞室(newsroom)解析。本課程主要以新聞實務為方法,結合新聞學、傳播研究與社會學路徑,重視各類型新聞寫作。
本課程共有四個單元:一、紀實採寫的理論、儀式與政治;二、報導的技藝:寫作與採訪;三、紀實報導企畫與創意;四、類型採寫。採穿插方式多元並進,以貼合學習歷程。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單元一:紀實採寫的理論、儀式與政治 |
課程介紹 |
講授、討論與分組 |
3 |
|
2 |
單元一:紀實採寫的理論、儀式與政治 |
何謂紀實採寫?何謂新聞?類型-媒介-轉變中的新聞與傳媒行業 |
講授、討論 |
3 |
3-5 |
3 |
單元一:紀實採寫的理論、儀式與政治 |
新聞/編輯室的組織、常規與新聞判斷 |
講授、討論 |
3 |
3-5 |
4 |
單元二:報導的技藝:寫作與採訪 |
開始寫:導言寫作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5 |
單元二:報導的技藝:寫作與採訪 |
新聞結構、語言與敘事 採訪與消息來源:從關鍵資料到關鍵報導人(informants)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6 |
單元二:報導的技藝:寫作與採訪 | 蒐集報導資料,田野調查 | 實作、寫作 |
3 |
3-5 |
7 |
單元三:報導的技藝:採訪 |
採訪與消息來源:約訪、提問與追問、理解與觀察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8 |
單元三:報導的技藝:採訪 |
移地採寫練習(一):記者會採訪 |
實作 [配合記者會時間,上課時間可能異動] |
3 |
3-5 |
9 |
期中考周 |
期中考試或專題報告 |
|
3 |
3-5 |
10 |
單元三:紀實報導企畫與創意 |
新媒體與新議題:新聞的企畫、策展與創意 |
講授、討論 |
3 |
3-5 |
11 |
單元四:類型採寫 |
政治與公共事務採寫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12 |
單元四:類型採寫 |
移地採寫練習(二):國會採寫 |
講授、討論與實作 [配合國會議程,上課時間可能異動] |
3 |
3-5 |
13 |
單元四:類型採寫 |
人物採寫與個人專欄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14 |
單元四:類型採寫 |
文化及娛樂新聞採寫 |
講授、討論與實作 |
3 |
3-5 |
15 |
單元三:紀實報導企畫與創意 |
資深記者專題演講或參訪 |
講授、討論 |
3 |
3-5 |
16 |
期末考周 |
期末考試或專題報告 |
|
3 |
3-5 |
17 | 彈性補充教學 | 自主總整學習 | |||
18 | 彈性補充教學 |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
課堂參與/討論25%
課堂報告25%
成果作業(含考試)50% (課堂討論產生)
一、指定書目
政大傳院媒介寫作教學小組著(2009)。《傳媒類型寫作》。台北:五南。
Allan, Stuart著,陳雅玫譯 (2006)。《新聞文化:報紙、廣播、電視如何製造真相?》。台北:書林。
Brooks, Brian S.等著,李利國、黃淑敏譯(1995)。《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佛光大學周知文化。
The Nieman Found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著,王宇光等譯(2017)。《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台北:商業周刊。
二、參考/工具書
*下列能幫助修課同學盡速「入行」,掌握新聞採寫的關鍵要領,形同新聞行業的「工作手冊」
Anderson, Rob著,李子新譯(2000)。《報導之前》。台北:遠流。
聯合報編輯部(1999)。《聯合報編採手冊》。台北:聯合報。
Cappon, Rene J. 著,施孝昌譯(1997)。《美聯社新聞寫作指導》。台北:三思堂。
Zinsser, William著,寸幸幸譯(1999)。《如何成為採訪寫作高手》。台北:方智。
*下列能幫助修課同學掌握新聞行業及實務運作,培養「新聞從業者感受」以及知道「記者怎麼想?」
王健壯(2001)。《我不愛凱撒》。台北:新新聞。
王健壯(2011)。《凱撒不愛我》。台北:印刻。
王爾山著(2004)。《真相何在:英美大報主編訪談》。香港:經濟日報。
何榮幸(2006)。《媒體突圍:2005新聞獎大滿貫的幕後故事》。台北:商周出 版。
何榮幸、台大新聞研究所著(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
林靜梅(2015)。《記者囧很大:一個新聞記者的採訪現場與省思》。台北:廣場出版。
陸鏗(1997)。《陸鏗回憶與懺悔錄》。台北:時報文化。
Niblock, Sarah (1996) Inside Journalism. London: Routledge.
*人物/紀實優秀專書
張翠容(2013)。《地中海的春天》。台北:馬可孛羅。
陳玉慧(2014)。《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台北:天下文化。
陳柔縉(2022)。《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台北:麥田出版。
董成瑜(2016)。《華麗的告解:廚師、大盜、總統和他們的情人》。台北:時報出版。
趙思樂(2017)。《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台北:八旗文化。
劉致昕(2021)。《真相製造》。台北:春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