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創意與設計」是一堂由政大傳院、人文創新學程與X實驗學院籌備處合作研發的創意課,融合創意思考與設計體驗,如同一趟旅行,從已知開始,往未知移動。
本課不開放電腦選課,有意選修的傳播學院與人創學程同學,請於9月11日第一堂上課前完成課前作業,上課時親至藝文中心三樓創意實驗室,以至多5分鐘發表作品,經與授課老師討論,始完成選課。完成課前作業的五個步驟:
步驟1 : 細讀許甄倚老師〈棲居的詩學:陳黎作品中的空間印象與人文關懷〉
步驟2:任選一本空間設計書或雜誌翻讀
步驟3:觀察一個與自己有關係的空間
步驟4:想像,然後手繪或電繪這個空間新的可能,做成一頁投影片,上傳至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FFhbhNdBUVSlfc4j2CiGClGgOS1EXqun
步驟5:在第一堂課上發表
說明:因社資中心可工作空間有限,本堂課收傳院不分系25人、人創學程5人。如第一堂課傳院不分系超過25人、人創學程超過5人,則以現場抽籤決定,如人數未滿,則開放給非傳院不分系與非人創學程同學。
2006年秋天,政大翻轉上課形式,設計了一個以直覺、感官、感情為主的教育實驗,前四年稱之為創意學程,第五年起,更名為X書院,2018年,轉型為由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導的人文創新學程(簡稱X College)。「Χ」來自數學方程式的「未知」;除了「日常」這個外顯現實,「X」代表的是看不見、摸不到,但確實存在於我們心裡的內在現實。過去17年,在藝文中心三樓的創意實驗室,老師跟學生透過書寫和繪畫,食物和音樂,夢和神話,薩提爾(Satir)、歐文亞隆(Irvin Yalom)、羅洛梅(Rollo May)和榮格(C.G. Jung),進入第二個現實,浸泡在這個被創造出來的異次元裡,直到夠了,再回到原先的現實,拿掉一點舊的什麼,以便納進一點新的可能。
馮朝霖(2008)將德語「bildung」這個詞翻譯成「陶養」,並指出陶養理論的「六種精神」為:
X的意義是多重的,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不同意涵的象徵。暫時落腳在創意實驗室的X實驗學院籌備處,短期內,將以旅行為隱喻,改造社資中心,使之成為育成課程、專案與學程的行動基地。長遠看,X實驗學院並非政大第13個學院,而是透過連結與協作,與所有學院共同培育具備自主、跨域、實作與思考未來等素養之政大人的第0學院。
能力項目說明
「『詩意的空間』,即從抽象的空間返回到幾何的空間,再返回到詩意的空間,以關於形象和想像力的現象學來呈現人類意識的居所。如此一來,人類棲居於其中的空間作為一個場所,不再是等待被填充的空洞容器,也不再是以幾何形式來表示與衡量的科學對象,而被灌注了棲居者的情感、夢幻與想像。由始至終,棲居者與居所之間彼此交融、相互影響、親密無間。」~〈加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兼容非理性的理性主義哲學〉,香港01。https://www.hk01.com/article/49104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海德格用『詩意盎洋』(poetic)這個富有想像力的字彙來形容一種天人共存、主體可以安身立命的『棲居』狀態。所謂『人之居也如詩』(poetically man dwells),賀德林的詩句被海德格引用,來闡述他心目中理想主體存在於世界的一種安適狀態。這是一種非僭取式 (non-appropriative) 的認識論,一種外於傳統認識論暴力外的親密知識,一種如詩般的認識 (a poetic knowing),這種非笛卡爾式的認識論 (non-Cartesian epistemology) 可將客體拉近,但又允許主體與客體間有距離;讓客體保持其神秘性、異質性,但也是因為主體願意承認客體的分離性 (separateness),而非將之同質化,主體與客體才能達到一種「親密」(intimacy)。」~〈棲居的詩學:陳黎作品中的空間印象與人文關懷〉, 許甄倚。http://faculty.ndhu.edu.tw/~chenli/Hsu.pdf
「創意與設計」的定位是大學生的第一堂創意課,2023年春天,將由一群老師與助教陪伴,進駐尚未改建的社資樓展開創作和設計,一起練習創意思考與體驗設計,突破體制框架,培養有所覺察、認識自己、有勇氣面對未來、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政大學生。
除了正式課程,修課同學必須參加由X實驗學院籌備處所策劃的「聯合開學營隊」與「+2:跟著榮格去旅行」系列講座工作坊,相關細節,將於第一堂課公布。
最後,為了讓這學期進駐社資創作的修課同學有跡可循,特別感謝7月8月進駐社資創作的林庭謙、何予、蔡昕翰、楊珽淯、林瓏與蔣其蓁,以及9月10月進駐社資創作的謝杰廷、謝璧卉、林柏辰、羅紓筠、葉思佑/謝孟蓉與張子謙等12組創作者。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日期 |
|
教室@創意實驗室 |
|
教室@改建之社資 |
1 |
09/11 |
|
導讀、發表、選課 |
|
|
2 |
09/18 |
|
|
|
現場走讀:認識第1-6件作品 |
3 |
09/25 |
|
創意入門:理論與實踐 |
|
|
4 |
10/02 |
|
dance of three workshop |
|
|
5 |
10/09 |
|
國慶日停課 |
|
|
|
10/14-15 10/21-22 |
|
週末聯合開學營(四場6小時選一) |
|
|
6 |
10/16 |
|
改週末上課 |
|
|
7 |
10/23 |
|
|
|
設計入門:觀察、手繪、測量 |
8 |
10/30 |
|
|
|
專講1:駐地創作關鍵字 |
9 |
11/06 |
|
|
|
專講2:為何駐地—社會參與藝術 |
10 |
11/11-12 |
|
|
|
期中呈現 |
11 |
11/13 |
|
|
|
專講3:如何創作—計畫型創作 |
12 |
11/20 |
|
|
|
現場走讀:認識第7-12件作品 |
|
11/24-26 |
|
|
|
期中聯展實習(optional) |
13 |
11/27 |
|
討論與行動(分組課) |
|
|
14 |
12/04 |
|
討論與行動(分組課) |
|
|
15 |
12/11 |
|
討論與行動(分組課) |
|
|
16 |
12/18 |
|
|
|
期末呈現布展 |
17 |
12/22-24 |
|
|
|
期末呈現:認識第13-22件作品 |
18 |
12/25 |
|
自評|好好說再見 |
|
|
19 |
自選 |
|
+2|跟著榮格去旅行 |
|
|
20 |
自選 |
|
+2|跟著榮格去旅行 |
|
|
出席參與 10%
期中呈現 30%
期末呈現 30%
自評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