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新傳播科技

Course Name: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選課前建議

開學第一次上課介紹課程大綱與分組,如果沒有到課,可能會強迫退課(含候補加簽)。

本課程每周上課前需先搜集資料,並閱讀相關資訊,課程中互動討論與小考,課後分組報告與申論考試,尤其報告需多次修改書面與口頭報告,需要有好的「分組團隊合作」,因此無法承諾願意花足夠時間與精力投入的同學,建議「不要選修」。

課程簡介

數位匯流時代,電訊與網路科技成為新的傳播媒介,學生需要跨出傳統媒體侷限,對新科技有更多未來想像。在了解新媒介如何衝擊政策、管理、行銷、產製、社會與個人之前,要對這些新技術與運作原理有基本認識,才能有更深入與多元角度思考。

因此,本課程希望提供同學了解傳播新科技的發展歷史、技術標準、運作原理與未來趨勢,比較不同科技之間差異、優劣與限制等,以做為進一步選修其他課程的入門知識與基礎,並培養同學未來進一步自我學習新科技的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

    了解傳播、電訊與網路等科技發展脈絡

    認識新傳播科技的基本原理與應用

    培養未來進一步自我學習新科技的方法與能力

    學習成效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畢業後真正要面對的科技情境,必然是目前所沒有教過的,與其了解新科技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思維與方法」。

    了解當下傳播相關科技運作與應用,具備資料搜集、獨立閱讀、理解未來新科技的能力,對各種可能的新媒介趨勢充滿想像與好奇心。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作業/考試

    1

    09/12

    課程簡介與分組+新傳播科技導論

    分組

    2

    09/19

    頻譜與訊號:數位轉換、傳遞與壓縮

     

    3

    09/26

    網際網路與TCP/IP通訊協定

     

    4

    10/03

    有線寬頻網路與加值服務

    期末報告主題

    5

    10/10

    國定假日

     

    6

    10/17

    無線寬頻網路、智慧家庭/商店

     

    7

    10/24

    期末報告初稿+口頭

    口頭+初稿

    8

    10/31

    行動通訊網路與5G應用

     

    9

    11/07

    穿戴裝置、物聯網IOT

     

    10

    11/14

    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AI

     

    11

    11/21

    期中考試

    期中考試

    12

    11/28

    期末報告二稿+分組與教師討論

    二稿+討論

    13

    12/05

    區塊鏈與鏈媒體

     

    14

    12/12

    元宇宙:XR虛擬與擴增實境

     

    15

    12/19

    期末報告三稿+分組與教師討論

    三稿+討論

    16

    12/26

    期末口頭+書面報告

    口頭+書面

    17

    01/02

    期末報告最後版本繳交

    期末報告

    18

    01/09

    期末檢討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出席與討論(含Moodle與Zuvio互動與資料搜集)(20%)

    1. 以課堂出席、互動討論、資料搜集等貢獻程度評分,加上可能臨時抽點的小考。
    2. 每次上課前,每位同學需上網搜尋與本週主題相關的一則網路資料,po在Moodle當週的討論區與同學分享,期末將依數量與品質計分。
    3. 上課將透過Zuvio與同學互動討論,期末也將依參與程度計分。
    4. 每位同學上課前,請先閱讀ppt、reading、同學推薦資訊(內容佳者加分),或自行搜集的其他資料,上課會隨時抽點或小考。
    5. 鼓勵同學參與討論(記點加分),上課可以使用筆電等3C產品,以方便閱讀ppt或尋找資料,但請儘量不要上網做其他事情,違規者將取消使用3C的權利。
    6. 無故遲到、缺席,或上課睡覺聊天等影響課程進行者,將依情形扣分,並請離開教室。身體狀況不適合上課者,請先告知離開休息,不要勉強待在教室中,缺課次數過多者,若無法跟上進度,將可能導致學期成績不及格。

     

    期中考試(30%):

    1. 4-5題左右的整合型申論問題分析,大多是上課討論過的個案。

     

    分組課堂個案口頭報告(13%)

    1. 各組約6-8人(依修課人數而定),推選一位組長,負責作業進度管理,組長成績會因整組總體表現而有所加減。每次作業均請註明分工情形,會再另外匿名以Zuvio調查互評,如果有free rider,或是組內無法協調的,請儘早告知教師協助處理。
    2. 合理的線上/線下討論方法與時間分配,例如線上先討論,搜集資料,每個人都先寫一、二頁分配的內容,下課時間可以討論,再由一位同學統整等各種方式,讓分組報告的協調過程不會是惡夢。
    3. 第6週至第14週共6次課程的第三堂課為分組課堂個案報告,報告順序將在第2週上課時公佈。
    4. 報告內容以該周「國外個案」專題應用為主,不要重覆老師上課內容,可以包括該新科技應用、對既有科技的比較與衝擊、未來可能想像發展、與問題討論等。
    5. 每組需準備30分鐘PPT口頭報告,約20張投影片,再加上10分鐘時間與同學討論。同時將3篇報告相關的參考資料po在討論區中。
    6. 請參考教學網站上的範例,PPT不要過於簡略,或只是網站資料的堆砌,要有系統的深入分析,並透過「豐富的影音與圖像等多媒體」方式的介紹個案。
    7. 當周報告同學,請在「前二週」將報告主題、內容初稿與教師討論,最後版本請在星期一晚上6點前po在該週的「推薦資料與討論專區」。
    8. 所有同學將透過Zuvio系統,對報告組給予建議與評分。

     

    分組期初、期末口頭與書面報告(37%)=

    (期初口頭4%+期初書面4%)+(期末口頭5%+期末書面24%(含二、三稿))

    1. 6-8人為一組,請同學自行選擇一項科技產品、服務或應用,例如:「5G與影視發展」、「穿載3C與大數據」、「電玩與擴增實境」…,詳細討論新科技對產業發展、政策制定、應用服務、商業機制或使用者影響(任選部分,不需要全部)
    2. 盡量有自行搜集與分析的資料,可能是來自觀察、訪談或問卷調查等(其一即可,不要太多方法),而不只是網路上的二手資料整理。
    3. 不包括圖表12-15頁(包括圖表20頁左右),請在內文最後詳細註明參考資料與網站。同時,不是只有網路上剪貼整理的內容,至少要有一半以上是自己的想法與討論,不然將不予計分,可參考之前學長姐的報告範例。
    4. 每位同學再附上500字左右的學期心得,對個案、分組與上課等提出建議與感想
    5. 分組個案報告與PPT,均請在前一日po在線上「作業分享區」與「作業繳交區」,以分別提供其他同學參考學習與教師評分。
    6. 若還需要修改,最後版本的期末書面報告,請在1/2日下午1點前上傳。

    所有同學會對各組報告,以及組內互評,均將透過Zuvio系統給予建議與評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建議但非唯一的資料來源,同學可以自行至圖書館與網路搜集相關資料:

    1. 上課投影片、數位readings與所有同學每週推薦的資訊。
    2. 懂得利用google、youtube與wiki理解新傳播科技概念。
    3. 網路資訊:Inside硬塞、Orange Tech、Tech News、科技大觀園…

    基本知識:曲威光(2014)。《雲端科技與多媒體產業》。台北:新陸。陳惠貞(2014)。《新趨勢網路概論》。台北:碁峰。顏春煌(2013)。《行動與無線通訊》。台北:金禾。胡志男、周傳凱等編(2013)。《4G生活大未來》。台北:電信技術中心。徐瑞珠(2017)。《認識資料科學的第一本書》。台北:基峰。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