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攝影與文化

Course Name: Photography and Cultur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攝影一直是應用範圍最廣的一種視覺媒介,在數位時代與網路科技的變革下,又讓攝影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與文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本課程將從文化研究角度分析攝影文本,希望分析、討論、思辨作為生活方式的攝影,如何不僅是藝術形式,更是文化內容。一門從文化研究角度分析攝影文本的 課。攝影一直是應用範圍最廣的一種視覺媒介,在數位時代與網路科技的變革下,又讓攝影全面進入人們的生活與文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此課程希望分析、討論、思辨作為生活方式的攝影,如何不僅是藝術形式,更是文化內容。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在這樣的時代文化與現象裡,希望通過對各類攝影圖例的分享、觀看、分析與討論,檢視做為當代文化現象或日常生活 裡,不同功能的攝影和社會的關係。以攝影為鏡,希望能夠折射出當代文化與社會的各種值得討論與省思的議題和現象。本課程除了教師講授,也要求學生主動參與相關的分析與討論,以期能試圖將我們對攝影文化的思辯,成為另一種攝影的實踐。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簡介

     

    預習指定閱讀

     

     

    2

    緒論:攝影小史

    《攝影小史》

    複習指定閱讀

     

     

    3

    緒論:攝影小史

    《攝影小史》

     

     

     

    4

    攝影作為一種常民藝術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5

    國慶日連假  

     

     

     

    6

    攝影與日常(一):家庭攝影、旅遊攝影、婚紗攝影

    《再寫攝影》

     

     

     

    7

    攝影與日常(二):新媒介中的圖像

     

     

     

     

    8

    攝影與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攝影

    《這就是當代攝影》

    期中報告寫作

     

     

    9

    電影欣賞

    待訂

    心得寫作

     

     

    10

    台灣攝影文化(一)

     

     

     

     

    11

    台灣攝影文化(二)

     

     

     

     

    12

    攝影家作品評論(一)

    阮義忠

     

     

     

    13

    攝影家作品評論(二)

    葉清芳、潘小俠

     

     

     

    14

    專業攝影與攝影專業(一)

    《視覺工廠:圖像生的關鍵故事》

     

     

     

    15

    專業攝影與攝影專業(二)

     

     

     

     

    16

    攝影作為常民藝術的實踐:風景、街頭與肖像

    《攝影的關鍵思維》

     

     

     

    17

    自我展演時代的攝影:自拍與網路展示、讀圖時代

    《我愛偷窺》

     

     

     

    18

    期末考試

     

    期末報告寫作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個人作業40%(作業內容與數量於上課公布)

    上課參與30%

    期末報告30%

    上課請勿使用手機、電腦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閱讀:

    Barthes, Roland,許綺玲譯(1995)。明室攝影札記Camera Lucida)。台北:台灣攝影季刊。

    Bate, David,林潔盈譯(2012)。攝影的關鍵思維Photography: The Key Concepts)。台北:城邦。

    Benjamin, Walter,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Cotton, Charlotte,張世倫譯(2011)。這就是當代攝影The Photograph as Contemporary Art)。台北:大家。

    Niedzviecki, Hal,黃玉華譯(2012)。我愛偷窺:我們如何愛上窺視自己和鄰居The Peep Diaries: How We’re Learning to Love Watching Ourselves and Our Neighbors)。台北:立緒。

    Sicard, Monique,陳姿穎譯(2005)。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La Fabrique du Regard)。台北:邊城。

    Sontag, Susan,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On Photography)。台北:麥田。

    郭力昕(2013)。再寫攝影。台北:田園城市。

    郭力昕(2018)。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台北:攝影之聲

    參考書目

    Barthes, Roland,許薔薔、許綺玲譯(1998)。神話學。台北:桂冠。

    Benjamin, Walter,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Berger, John & Jean Mohr著,張世倫譯(2007)。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三言社。

    Dyer, Geoff,吳莉君譯(2013)。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台北:麥田。

    Flusser, Vilem,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

    Sontag, Susan,陳耀成譯(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

    Will Steacy, Will,吳家瑀譯(2014)。缺席的照片: 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台北:田園城市。

    Urry, John,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 書林。

    Wells, Liz等,鄭玉菁譯(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文化。

    中平卓馬、篠山紀信,黃亞紀譯(2013)。決鬥寫真論。台北:臉譜。

    李威儀主編,攝影之聲Voices of Photography)雜誌。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