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電影與政治

Course Name: Cinema and Politic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長久以來,電影在台灣特定的歷史因素下,被主流媒介建構為一種以娛樂/消費為幾乎是唯一功能,和一種去政治、反智的傳播媒介或影像商品。廣泛的閱聽大眾對電影固然只能如是看待,許多包括傳播專業在內的知識青年,常也大抵只能有這樣的認識。而電影自發明以來,一直具有其高度政治性的一面:它或明白的成為有效的政治宣傳機器,或暗中成為某種意識型態的協力或灌輸工具;或者,電影也得以成為提問、揭露、反思、批判或抵抗各類政治意識型態霸權的有力話語和培力方式。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希望培養學生對電影的另一種理解和接觸,同時通過對不同議題和影片的討論與分析,練習對電影的政治性進行批判性的閱讀與分析,從而比較深入一層的理解,政治的意涵如何在不同的議題面向,通過電影進行意識題的建構或灌輸。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每週主題在開課前仍可能微調)

     

    09/11 課程說明

              政治電影與電影的政治性

     

    09/18 主題一  反思戰爭(一):戰爭與影像

     

    影片:「台灣國際人權影展」看片週(時間與場次另訂)

    閱讀:朱迪斯・巴特勒,戰爭的框架》,〈新版導論〉,頁5-30

     

    09/25 主題一  反思戰爭(二):統獨情結、美國因素,與歷史的斷裂

     

    影片:《戰火中的烏克蘭/ Ukraine on Fire (2016)(導演:Igor Lopatnok,製片:Oliver Stone

                Revealing Ukraine (2019) (導演:Igor Lopatnok,製片:Oliver Stone

    閱讀:漢娜鄂蘭,《集權主義的起源》,〈意識型態與恐怖——一種新的政府形式〉,頁461-482;金觀濤,〈永不放棄的追問〉(同書),頁9-20

    王智明,〈為反戰思想與兩岸和平開路〉,Tokyo Symposium, August 2023.

    Mark Lesseraux〈美國不是任何人的朋友,甚至不是自己的朋友〉,PressenzaJuly 18, 2023.

     

    10/02 主題二  國家意識型態建構(一):法西斯美學的今昔

     

    影片《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 導演:Leni Riefenstahl

               《奧林匹亞》Olympia, 導演:Leni Riefenstahl

                《厲害了我的國》導演衛鐵

                《京奧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

    閱讀:蘇珊桑塔格,〈迷人的法西斯主義〉,《在土星的標誌下:蘇珊桑塔格

                文集》,頁71-105

     

    10/09 國慶連假

     

    10/16 主題二  國家意識型態建構(二):國家機器的宣傳影片

     

    影片:《南進台灣》(前「台灣總督府」製作)

                1960s-1980s台灣官方宣傳短片

               《八百壯士》(導演:丁善璽)

                 台灣1970s-1980s的抗日/愛國電影與健康寫實片

               《英雄》(導演:張藝謀)

               《戰狼2(導演:吳京)

    閱讀:郭力昕,〈帝國、身體、與(去)殖民:對台灣在「日治時期記錄影片」裡之影像再現的批判與反思〉,吳密察、井迎瑞編,《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頁50-61

               黃仁,〈台灣政宣電影的興衰〉(網路文字)。

               李政亮,〈天下秩序與強國人典範〉,《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頁18-40

     

    10/23 主題三  性別政治(一):女性主義及其剝削

     

    影片:「女性影展」看片週(時間與場次另訂)

               Barbie芭比(導演:Greta Gerwig

     

    10/30 主題三  性別政治(二):凝視及其不滿

     

    影片:T婆工廠》、《彩虹芭樂》(導演:陳素香)

                 Mickey Mouse Monopoly製作孫晴峰

                《貝莉小姐導演林芷伃)

               Untitled導演陳瀅如

    閱讀Nicholas Mirzoeff〈性的觀看〉《視覺文化面觀》,頁215-254

     

    11/06 主題四  階級政治(一):階級剝削與自我培力

          

    影片勞工影展看片週(時間與場次另訂)

               《加工廠》導演陳界仁

              《工寮》導演:蘇育賢)

    閱讀:華特・班雅明,〈作者作為生產者〉,《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頁301-324

     

    11/13 主題四  階級政治(二):階級與性別/族群

     

    影片:《我的名字是喬》導演:Ken Loach

                《片刻暖和》導演溫知儀

                《入世》導演:吳郁芬)

     

    11/20 主題五  政治歷史的重述與隱喻(一)

     

    影片:《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導演:楊德昌)

               《返校》(導演:徐漢強)

     

    11/27 主題五  政治歷史的重述與隱喻(之二)

     

    影片:《太陽不遠》(導演:蔡崇隆等)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

               《十年泰國》(第二段)(導演:Wisit Sasanatieng

               《高清有碼》(導演:丁啟文)

    閱讀:郭力昕〈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灣社會:試讀幾部2018年的代表性紀錄

                作品〉,《2019台灣電影年鑑》

     

    12/04 主題六  族群/認同政治:歷史細節和政治話語

     

    影片:KANO(導演:魏德聖)

               《台灣人生》(導演:酒井充子)

    閱讀:史書美,〈曖昧之不可承受之重〉,《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

                呈現》,177-205

     

    12/11 主題七  環境政治(一):去政治的影片

     

    影片:正負2C(製作人:陳文茜、孫大偉)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閱讀: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齊柏林《看見台灣》〉,頁117-124

               郭力昕,關於「看見」的持續思考與對話:試評介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頁199-207

     

    12/18 主題七  環境政治(二):脈絡化的影片

     

    影片:《遮蔽的天空》(導演:紀文章)

               《福爾摩沙vs福爾摩沙》(導演:柯金源)

               《以啟山林》(導演:許鴻財)

     

    12/25 主題八  「全球化觀看」裡的西方與他者

     

    影片《多古拉之歌》導演:Patrice Leconte

    閱讀John Urry〈凝視的全球化〉《觀光客的凝視》241-276

                John Tomlinson〈全球文化夢想、夢魘與懷疑主義〉《全球化與文化》79-120

     

    01/01 元旦假日

     

    01/08 期末考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暫訂)

    課堂寫作:30%(三次)

    課程參與(教室與課版討論區的發言):30%

    期中作業:20%

    期末寫作: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王智明(2023)。為反戰思想與兩岸和平開路Don't Let East Asia Become a Battlefield - Resist Driving Citizens to War”, Tokyo Symposium, August 12, 2023

    Mark Lesseraux2023),美國不是任何人的朋友甚至不是自己的朋友Pressenza, July 18, 2023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lter/2022),戰爭的框架。台北:麥田。

    華特・班雅明著,莊仲黎譯(Walter Benjamin/2019)。《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

             集》。台北:商周出版。

              郭力昕(2019)。〈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灣社會:試讀幾部2018年的代表性紀錄

             作品〉,《2019台灣電影年鑑》。

              李政亮(2017)。《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台北:蔚藍文化。

    郭力昕(2016)。關於「看見」的持續思考與對話:試評介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傳播、文化與政治》,第四期(2016.1.)。

              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

              史書美(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2012)。《視覺文化面觀》。台北:韋伯文化。

    漢娜鄂蘭著,林驤華譯(Hannah Arendt/2009)。《集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左岸。

    郭力昕(2008)。〈帝國、身體、與(去)殖民:對台灣在「日治時期記錄影片」裡之影像再現的批判與反思〉,吳密察、井迎瑞編,《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蘇珊桑塔格著,姚君偉譯(Susan Sontag/2007)。《在土星的標誌下:蘇珊桑塔格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John Urry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John Tomlinson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伯

             文化。

    黃仁(2001)。〈台灣政宣電影的興衰〉(網路文字)。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