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學期的課程以前一次也是第一次開課的經驗為基礎,嘗試找尋新議題。第一次的開課,有不少馬來西亞、香港與澳門等各地同學修課,這學期的課程,希望能涵納各地同學的身份,以亞洲的歷史與現實為出發點,思考如下問題:
1. 歷史的重探:
(1)移動的歷史:2016年的紀錄片《海的彼端》,以1930年代台灣移民到沖繩石垣島發展的故事,帶出過去未被察知的移民史。《海的彼端》促使我們重新反思亞洲內部的移民問題。這一部分,我們以三部紀錄片─台灣的《海的彼端》、日本的《無國籍》以及香港的《憂鬱之島》切入。
(2)歷史的記憶:近年來,轉型正義在台灣得到不少討論,事實上,其他國家對過去的政治事件也重新討論,在日本,三島由紀夫與全共鬥辯論的影像重新被發現並引發討論熱潮、馬來西亞出身的導演廖克發追索父親代卻發現馬共歷史的《不即不離》、香港重新討論六七暴動的《消失的檔案》、以中國文革為題材的《文化大革命:40年後的證言》等等。此外,韓國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與台灣的《超級大國民》則以劇情片方式再現民主轉型時刻。
(3)電影史的反思:今年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映六十年紀念。六十年前,台北成為狂人城。值得一提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可說是冷戰結構下的產物。我們如何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放在1960年代的脈絡下解讀?此外,在1960年代台灣,還有那些電影類型? 台語電影、健康寫實主義、台日合拍電影,都是答案。
2. 現實的探索: 為什麼大家都相聚在台灣?在台灣可以做什麼?廖克發的《波羅蜜》、傅榆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等,都提出了可能的答案。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標透過授課與心得寫作的方式讓學生臺灣出發,熟悉亞洲社會與電影的歷史脈絡,並進而對亞洲社會與電影具有解讀與分析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1. 心得寫作與上課討論50%;
2. 期中與期末報告50%。
本課程沒有指定教科書,參考資料見各週所列指定閱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