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新興媒體與新聞

Course Name: Emerging Media and The New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這門課,我們思考新聞傳播的變與不變,探討數位科技如何中介新聞敘事,以及記者與閱聽人的新聞實踐──例如人工智慧為新聞的生產與消費帶來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除此之外,我們探究的問題還包括: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在台灣公民接收新聞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記者如何運用它們產製新聞?數位時代裡的新聞閱聽人有哪些意義?她/他們傾向消費什麼樣的數位新聞敘事、如何應對假新聞、主張什麼樣的新聞價值、如何參與新聞內容的生產?…等等。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我們避免科技決定論,視新興媒體和科技既是新聞生產、消費與傳播,也是公共價值、公民身分與認同成形的重要場域。這樣的討論不會專注在技術層面,而是關注能供性(affordances)、經驗(experiences)、認同(identities)、社會想像(imaginaries)和倫理(ethics)等層面。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  學生能夠分析特定的新興媒體與新聞的生產、消費與傳播之間的關係。

    •  對於數位新聞敘事,學生會有一定的理解。

    •  學生能夠反思新聞閱聽人在民主社會的公民身分,討論數位媒體倫理。

    •  學生能夠團隊合作,創作數位新聞敘事。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新聞與(民主)社會

    • Newman, N. (2023). Executive summary and key findings. In N. Newman, R. Fletcher, K. Eddy, C. T. Robertson, & R. K. Nielsen (Eds.),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3 (pp. 9-29). Oxford, UK: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3-06/Digital_News_Report_2023.pdf
    • 林元輝(2004)。〈第三章:本土學術史的「新聞」概念流變〉,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頁55-84。台北:巨流。
    • 黃國富(2022)。〈冷戰初期建構華人「自由世界」之窗 ――臺灣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的建制化 (1954-1965)〉,《新聞學研究》,153:1-45。

    在上課之前請完成指定閱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1. 妳/你如何定義新聞?
    2. 妳/你覺得新聞的重要性為何?
    3. 我們需要在意新聞的發展/新聞業嗎? 為什麼需要或不需要?
    4.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新聞(業)?

    2

    新聞、網站與搜尋引擎

     

     

    3

    新聞、BBS、社群媒體與通訊應用程式

     

     

    4

    新聞、演算法與數據

     

     

    5

    代結語和辯論

     

     

    6

    新聞、人工智慧與深偽技術

     

     

    7

    新聞、陰謀論與虛假訊息

     

     

    8

    演講:Dr Ramnath Bhat on social media and hate (TBC)

     

     

    9

    期中報告

     

     

    10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選舉

     

     

    11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社會運動

     

     

    12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戰爭(一)

     

     

    13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戰爭(二)

     

     

    14

    代結語和辯論

     

     

    15

    數位媒體倫理(一):民主機構

     

     

    16

    數位媒體倫理(二):消費者—公民

     

     

    17

    期末報告(一)

     

     

    18

    期末報告(二)和總結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5%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討論 (20%):除了第一週之外,每週一至兩位同學針對當週的指定閱讀進行15分鐘的報告──摘要指定閱讀的重點,並且提出兩到三個問題,讓大家在討論課一起思考、辯論。討論也可以延續到Moodle的討論區。
    • 期中報告 (40%): 一篇三千字的論文,題目自訂,需要和新聞生產、消費或傳播相關。於第九週的課堂上10分鐘的口頭報告,蒐集研究建議,接著於第十週的星期一中午十二點將論文上傳至Moodle。
    • 期末報告 (40%): 以小組為單位(一組三到四人)創作數位新聞敘事。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林元輝(2004)。〈第三章:本土學術史的「新聞」概念流變〉,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頁55-84。台北:巨流。
    • 林東泰(2015)。《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台北市:五南。
    • 黃國富(2022)。〈冷戰初期建構華人「自由世界」之窗 ――臺灣新聞傳播研究與教育的建制化 (1954-1965)〉,《新聞學研究》,153:1-45。
    •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83:39-81。
    • 劉昌德 (2020)。〈新聞機器人為誰「勞動」?自動化新聞學引入新聞產製的影響及論述〉,《中華傳播學刊》,37:147-186。
    • 劉昌德 (2020)。〈小編新聞學: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如何轉換新聞專業〉,《新聞學研究》,142:1-58。
    • 劉慧雯(2021)。〈社群小編的新聞選擇及其意義再現:以臉書上的「反送中」為例〉,《傳播文化》,21,38-68。
    • 鄭宇君、陳百齡(2016)。〈探索線上公眾即時參與網絡化社運-以臺灣318運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6(1):117-150。
    • 鄭宇君(2021)。〈社交媒體假訊息的操作模式初探:以兩個臺灣政治傳播個案為例〉,《中華傳播學刊》,39:3-41。
    • 羅世宏、童靜蓉編 (2014)。《社交媒體與新聞業》。台北市: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 Newman, N. (2023). Executive summary and key findings. In N. Newman, R. Fletcher, K. Eddy, C. T. Robertson, & R. K. Nielsen (Eds.),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3 (pp. 9-29). Oxford, UK: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3-06/Digital_News_Report_2023.pdf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