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這門課,我們思考新聞傳播的變與不變,探討數位科技如何中介新聞敘事,以及記者與閱聽人的新聞實踐──例如人工智慧為新聞的生產與消費帶來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除此之外,我們探究的問題還包括: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在台灣公民接收新聞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記者如何運用它們產製新聞?數位時代裡的新聞閱聽人有哪些意義?她/他們傾向消費什麼樣的數位新聞敘事、如何應對假新聞、主張什麼樣的新聞價值、如何參與新聞內容的生產?…等等。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我們避免科技決定論,視新興媒體和科技既是新聞生產、消費與傳播,也是公共價值、公民身分與認同成形的重要場域。這樣的討論不會專注在技術層面,而是關注能供性(affordances)、經驗(experiences)、認同(identities)、社會想像(imaginaries)和倫理(ethics)等層面。
能力項目說明
• 學生能夠分析特定的新興媒體與新聞的生產、消費與傳播之間的關係。
• 對於數位新聞敘事,學生會有一定的理解。
• 學生能夠反思新聞閱聽人在民主社會的公民身分,討論數位媒體倫理。
• 學生能夠團隊合作,創作數位新聞敘事。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新聞與(民主)社會 |
|
在上課之前請完成指定閱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
2 |
新聞、網站與搜尋引擎 |
|
|
3 |
新聞、BBS、社群媒體與通訊應用程式 |
|
|
4 |
新聞、演算法與數據 |
|
|
5 |
代結語和辯論 |
|
|
6 |
新聞、人工智慧與深偽技術 |
|
|
7 |
新聞、陰謀論與虛假訊息 |
|
|
8 |
演講:Dr Ramnath Bhat on social media and hate (TBC) |
|
|
9 |
期中報告 |
|
|
10 |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選舉 |
|
|
11 |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社會運動 |
|
|
12 |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戰爭(一) |
|
|
13 |
新聞敘事與數位傳播:戰爭(二) |
|
|
14 |
代結語和辯論 |
|
|
15 |
數位媒體倫理(一):民主機構 |
|
|
16 |
數位媒體倫理(二):消費者—公民 |
|
|
17 |
期末報告(一) |
|
|
18 |
期末報告(二)和總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