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媒介心理學

Course Name: Media Psycholog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隨著新傳播科技及社群媒體的發展,許多連結閱聽人心理的媒介使用現象引起社會普遍重視及關注,例如網紅與直播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社群媒體上完美的幸福表象、媒介內容如何影響閱聽人的道德感與娛樂感,手機廣告的效果與不同通訊模式對使用者情緒之影響、及新聞對閱聽人的心理影響等等,均為重要議題。媒介心理學課程除了持續關注傳播媒介暴力等傳統問題在新媒介呈現的態樣,也聚焦近年來相關的新傳播現象。

本課程特別著重閱聽人或使用者個人差異及媒介效果與使用媒介的心理機制,結合了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傳播勸服取徑等重要觀點,例如對於使用媒介的動機、內容偏好、感知差異及使用者經驗與媒介效果之關注等等,將以傳播媒介的效果為基礎談起,例如電視、電影等等,先幫助同學掌握媒介影響個人心理的基本認識,進一步鼓勵同學觀察及探索使用新媒介的心理歷程,以期同學能了解傳播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根據課程簡介,同學修習本課程後可以:

    • 掌握媒介心理學重要主題的基本內涵,並能與當前的傳播現象連結。
    • 依據媒介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分析所關注的傳播現象。
    • 提出有根有據的觀察及分析,並評量對閱聽人之影響。
    • 應用媒介心理學取徑於所觀察的媒介使用歷程,並加以詮釋。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授課進度 Course Progress Outline

    週次

    日期

    主題

    單元主題

    備註

    1

    9/12

    課程說明及分組

     

    課堂讀物、作業請參Moodle

    2

    9/19

    社會影響

    媒介的社會影響有哪些?

     

    3

    9/26

    社會認知

    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認知?

     

    4

    10/3

    情緒

    情緒與享樂感的關係

     

    5

    10/10

    國慶日

    不上課 (看劇的家庭作業)

     

    6

    10/17

    娛樂媒體I

    戲劇與享樂感

    戲劇與人的享樂動機

     

    7

    10/24

    娛樂媒體II

    政治脫口秀

    享受諷刺與偏見?

     

    8

    10/31

    娛樂媒體III

    敵對運動賽事

    痛宰對手、反敗為勝、雖敗猶榮都享受?

     

    9

    11/7

    期中考

    期中考及分組約談

     

    10

    11/14

    同理心與道德感

    英雄動手都不算暴力?

     

    11

    11/21

    新媒介與勸服

    青少年察知勸服意圖會有何反應?老年人呢?

     

    12

    11/28

    音樂與心理

    憂鬱使人更想聽悲傷的音樂,但悲傷的音樂可以帶來什麼?

     

    13

    12/4

    遊戲與心理

    遊戲的動機及影響與其他媒介內容有何差異?

     

    14

    12/11

    社群媒體與心理

    社群媒體上的我要多快樂?

     

    15

    12/18

    期末口頭報告I

     

     

    16

    12/25

    期末口頭報告II &期末報告繳交截止

    必須在20241/2下午5時前繳交紙本及電子檔,逾時不收。

     

    17

    1/2

    新聞與心理I ()

    新聞偏見帶來的情緒會影響新聞偏好嗎?

     

    18

    1/9

    新聞與心理II ()

    敵意媒體效應可能消失嗎?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每週學習投入時間,課堂為3小時,課前預習為1小時,課後復習為1.5-3小時,小組課堂報告及期末報告則視主題而異。

    課堂要求及評量:

    由於媒介心理學在探討閱聽人使用媒介的心理歷程,因此側重同學觀察及分析能力。本課程之授課及評量項目包括期中考、小組課堂報告、期末報告及課堂參與(含作業)。

    1. 期中考試 (25%):以筆試進行,佔總成績25%。
    2. 小組課堂報告(15%):原則上以3人為一組,於課堂上口頭報告(20分鐘以內),報告的主題為本課程相關的傳播現象觀察及分析,將於第二次上課時,指定主題。
    • 小組課堂報告須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 舉例說明傳播現象或主題(與相類現象不同之處)
      • 閱聽眾或使用者為誰?有哪些特質?
      • 具體描述及分析閱聽歷程或使用者經驗
      • 傳播現象影響為何?正、負面的影響?重要性為何?
      • Q&A時間 (可以說冷笑話,但不能冷場)
    1. 小組期末報告(40%):可依據小組課堂報告之主題延伸,或另選主題,進行內容分析、問卷或是其他觀察分析,完成期末報告。期末報告包括口頭及書面兩者:口頭報告佔15%,書面報告佔25%。同學必須親自出席口頭報告,才能得到口頭報告的分數;期末須另附同學分組貢獻分數互評表,將斟酌互評表給分。
    • 小組期末報告須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 傳播現象或主題的定義及重要性
      • 相關可應用的媒介心理學理論及可用以分析的架構
      • 閱聽眾或使用者為誰?有哪些特質?
      • 具體描述及分析閱聽歷程或使用者經驗 (內容分析、問卷、或其他觀察方式)
      • 傳播現象影響為何?正、負面的影響?正面及負面影響的情境因素有哪些(至少要有5個)?
      • Q&A時間(可以說冷笑話,但不能冷場)
    1. 課堂參與(20%):出席、課堂討論及作業,佔全學期20%。若二次點名未到,課堂參與分數為零

    ※特別加分:

    1. 擔任課代:期末總成績加3-5分。
    2. 參與課堂教師指定之實驗研究,參與一項,原則上加總分1分,但視實驗複雜程度,再酌加給分。

    ※特別注意事項:

    1. 請假悉依學校規定辦理。*所有請假,除有特別情形,最晚須於隔週課堂完成
    2. 除依學校規定准假之情形,不接受遲交之作業及報告
    3. 課堂中,除教學活動需要,請勿使用手機。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危芷芬編譯(2015)。《心理學導論》,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 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17)。《社會心理學》,原書十版,台北:雙葉書廊。
    •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李茂興譯 (2019)。《社會心理學》,原書九版,新北市:揚智。
    •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14)。《社會心理學》,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 Gilovich, T., Keltner, D., Chen, S., & Nisbett, R. E. (2019).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ition.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 Freitas, D. (2017). The happiness effect: how social media is driving a generation to appear perfect at any co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iles, D. (2010). Psychology of the media.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 Zillmann, D., & Vorderer, P. (2000). Media entertainment: The psychology of its appeal. Routledge.
    • Bryant, J., & Vorderer, P. (Eds.). (2013). Psychology of entertainment. Routledge.
    • Bryant, J., Thompson, S., & Finklea, B. W. (2012). Fundamentals of media effects. Waveland Press.
    • Twenge, J. M. (2017).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 Simon and Schuster.
    • Vorderer, P., Hefner, D., Reinecke, L., & Klimmt, C. (Eds.).  (2017). Permanently online, permanently connected: Liv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a POPC world. Routledge.
    • 課堂指定閱讀材料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