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帶領同學檢視各種飲食媒體(飲食散文、Instagram照片、部落格、電視節目、電影、飲食指南、飲食評論、美食新聞等),除了訓練寫作能力、培養敏銳的味蕾鑑賞能力,也將透過閱讀各種作者(學術、新聞記者、美食作家、飲食運動倡議者)文本,更認識飲食系統中的社會文化議題,在今日世界中,飲食系統所包含的生產、商品化、烹調和消費過程,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場域,形成、協商各種次文化,有時候也成為社會衝突的來源(如核災食品、美牛或基因食品等)。不同時空下的飲食的媒體再現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視角,認識飲食經驗背後的政治、種族、族群、階級、性別以及全球化的影響。
備註:課程內容會依邀請講者時間進行微調,請以開學後公布內容為準
能力項目說明
(一)引導學生發展深度書寫飲食文化與相關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分析成功的飲食文化書寫與美食新聞中的元素,並清楚說明飲食文化背後相關的品味、味道、消費習慣與全球飲食系統等相關議題。
(二)使同學能認識飲食與各類飲食媒體文本如何再現不同的權力關係與認同(如種族、性別、階級),以及涵蓋的道德消費意義。
(三)能評斷飲食媒體的發展至今的歷史之延續與斷裂,並批判思考飲食媒體如何告知、教育大眾有關飲食相關的議題。
(四)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性的書寫並發展出自己個人寫作的特色。
(五)引導學生進行採訪、研究、查核以產出高品質的故事。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Week |
Topics |
第一週(9/11)
|
課程大綱與主題說明 |
第二週(9/18)
|
傳播領域的飲食文化主題 |
第三週(9/25)
|
我手寫我口:採訪與書寫餐廳的企畫 (李承宇) |
第四週 Oct 2 |
飲食攝影+ 食物設計資源說明
(張欣柔)
|
第五週 Oct 9 |
(學校調整放假)(補課方式另行說明) |
第六週 Oct 16 |
臺灣飲食文化研究(陳玉箴) |
第七週 Oct 23 |
飲食媒體的採訪與經營 (童儀展) |
第八週 Oct 30 |
貓空茶學旅 |
第九週 Nov 6 |
食物設計與策展 (馮忠恬) |
第十週 Nov 13 |
殖民的味道:近代台灣的柴魚產業 (曾齡儀) |
第十一週Nov 20 |
飲食、風土與創業(Hugo) |
第十二週 Nov 27 |
台灣茶藝40年 (余舜德) |
第十三週 Dec 4 |
飲食新媒體與創業 |
第十四週 Dec 11 |
食物設計發表會 |
第十五週 Dec 18 |
田野調查 |
第十六週 Dec 25 |
田野調查 |
第十七週 Jan 1 |
開國紀念日放假 |
第十八週 Jan 8 |
期末報告
|
同學若請假(公假、病假、事假),請依照政大請假相關規定出具證明,不然便視為曠課,每次無故曠課倒扣學期總成績6分。
作業 |
截止日期 |
成績占比 |
1. 食物設計(小組) |
(1)設計理念說明(5%)、內容和呈現美感(5%) (2)傳播計畫及實踐、消費者反應、學習反思(5%) |
10% 10% |
2. 人物訪談(小組) |
(1)人物訪談2000字,學期末繳交到Moodle (20%) |
20% |
3. Food Instagram |
(1)學期間上傳15張(組) 照片貼文 (15%); (2)繳交觀察反思報告(10%) |
25% |
4. 發展文化路徑及行銷 |
(1)期末繳交推廣的文案(20%) (2)傳播行銷計畫與成果、反思(10%) |
30% |
5. 課堂參與發言 |
為鼓勵個人發言,採計個人發言及參與成績,每次加總分1%,若有抽問無法回答,每次扣總分1%。 |
|
指定閱讀將放置在課堂Moodle上
參考Moodle上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