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這是一門傳播理論課程,研討廿世紀以降的主要傳播理論流變。檢視傳播研究的社會角色、知識建構之過程、科學與技術、政經社會文化變遷等面向。著重四個分析重點練習:理論內涵、研究問題、時代對話、相關發展應用、及反思與評論。
能力項目說明
1. 透過閱讀理論與研究文獻,理解時代問題與提問動機。
2. 練習實例分析,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從社會經驗與日常生活中反思傳播現象,學習理論創新與批判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紅字為今年新增的內容
第一週 09/12 課程簡介(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3小時)
第二週 09/19 媒體變遷 何謂大眾傳播?何謂理論?(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李金銓(2019)。〈第二章傳播研究的內眷化(involution)〉,《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台北:聯經出版。頁75-108。
第三週 09/26 想像與建構傳播活動的原則(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施琮仁譯(2012)。〈第一章:綜觀大眾傳播理論:定義、評估與理解〉,《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3-28
第四週 10/03 從戰爭宣傳到大效果論的預設(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翁秀琪(2020)。〈第三章:媒介大效果理論〉、〈第四章:恐慌研究〉《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48-61(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羅世宏譯(2012)。〈第六章:宣傳分析:第一個譯碼與效果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131-156
施琮仁譯(2012)。〈第四章:傳與媒體理論的發展〉,《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101-136
第五週 10/10 放假
第六週 10/17 從效果有限論到兩級傳播與創新傳佈(又稱創新擴散)(小組報告1/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翁秀琪(2020)。〈第五章:親身影響—兩級傳播的起源〉、〈第六章創新傳佈〉,《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68-91。(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羅世宏譯(2012)。〈第十章:大眾媒體與人際傳播〉,《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45-264。
施琮仁譯(2012)。〈第六章:效果有限論的發跡〉,《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187-235
*老師額外補充: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2013)。〈在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查斯斐與莫頓的<大眾傳播、流行品味與有組織的社會行動>〉《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台北:五南。頁5-34。
第七週 10/24 從說服傳播到如何想像閱聽人的心理機制(小組報告2/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羅世宏譯(2012)。〈第七章:認知一致性與大眾傳播〉、〈第八章:說服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159-226
張郁敏(2008)。〈單一與多重媒體重複策略之傳播效果比較〉,《中華傳播學刊》,14;231-265。
施琮仁(2021)。〈新冠肺炎的日常防疫行為: 媒體、情緒與風險認知的作用〉,《新聞學研究》148:153-196。
第八週 10/31 傳播科技與閱聽人的自主性 I:涵化研究(小組報告3/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翁秀琪(2020)。〈第十二章葛本納和他的涵化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三版:頁166-177;四版:166-179)
羅世宏譯(2012)。〈第十三章:大眾傳播的效果〉《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部分章節,頁323-344
施琮仁譯(2012)。〈第十一章:社會世界中的意義建構〉,《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部分章節(涵化分析)頁442-453
楊洸、陳懷林(2005)。〈多元資訊環境中之受衆如何建構城市形象-從珠海看澳門〉,《新聞學研究》,85: 31-70。
第九週 11/07 傳播科技與閱聽人的自主性 II:使用與滿足(小組報告4/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羅世宏譯(2012)。〈第十四章:大眾媒體的使用〉《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363-380。
翁秀琪(2020)。〈第九章:閱聽人研究〉部分章節(使用與滿足)《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128-134(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張郁敏(2015)。〈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究》, 124:83-116。
張郁敏(2022)。〈Z 世代媒介多工動機與消費決策信心:從眾、任務相關性、與資訊可診斷性之調節連續中介效果〉,《新聞學研究》,151:1-41。
交論文提案,一千字以內
第十週 11/14 政治傳播:議題設定、議題建構(小組報告5/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羅世宏譯(2012)。〈第十一章:議題設定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67-300。
翁秀琪(2020)。〈第十章:議題設定理論〉〈第十一章:議題建構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142-164(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陳憶寧(2011)。〈電視新聞戲劇化效果研究:由議題設定與收視動機角度來看〉,《新聞學研究》,109:77-120。
第十一週 11/21 從社會建構論到媒體框架(小組報告6/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施琮仁譯(2012)。〈第十一章:社會世界中的意義建構〉,《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405-442。
夏曉鵑(2009)。〈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示威就是傳播》。魏玓、馮建三編。台北:台社。頁463-501。
徐美苓、熊培伶、吳姿嫺、施馨堯、賴若函(2010)。〈台灣人口「問題」的建構:以少子化新聞框架為例〉,《新聞學研究》,103: 43-82。
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 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1-54。
第十二週 11/28 公眾的意見:群體影響、沈默螺旋、第三人效果(小組報告7/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羅世宏譯(2012)。〈第九章:團體與傳播〉《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27-243、〈第十三章:大眾傳播的效果〉部分章節(沉默螺旋理論),頁335-339。
翁秀琪(2020)。〈第十五章:民意與大眾傳播研究的結合——諾爾紐曼和她的沈默螺旋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三版:頁200-216;四版:頁202-218)
*老師額外補充: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2013)。〈觀眾是群眾,群眾即公眾:再思考郎格夫婦<芝加哥的麥克阿瑟日>〉,《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台北:五南。頁131-148。
第十三週 12/05 國際傳播與文化帝國主義(小組報告8/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李金銓(2019)。〈第三章: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台北:聯經出版。
邁克爾.柯廷/李紅濤譯(2022)。〈「媒介首都」生成的條件:全球媒介的地方情境〉,《「國際傳播國」際化》,李金銓編。台北:聯經出版,頁175-209。
第十四週 12/12 傳播與文化研究(小組報告9/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施琮仁譯(2012)。〈第八章:大眾傳播批判與文化理論的出現〉,《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283-309。
劉昌德(2015)。〈國族主義的娛樂化邏輯:台灣媒體運動報導中「仇韓」與「仇中」言論的演變〉,《新聞學研究》,122:79-120。
劉昌德(2020)。〈小編新聞學: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如何轉化新聞專業〉,《新聞學研究》,142:1-58。
第十五週 12/19 傳播、技術與社會(小組報告10/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2013)。〈典律的反文本:麥克魯漢的<瞭解媒介>〉,《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台北:五南。頁209-233。
或 演講安排
第十六週 12/26 統整與歸納(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翁秀琪(2020)。〈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理論與理論建構〉,《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4-45。(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或 演講安排
第十七週 01/02 彈性課程
第十八週 01/09 期末考 (交期末論文 八千字)
期末論文,佔90%:
可選擇個人或合寫(建議2-4人)。期中考周交論文提案,一千字以內(需包含研究動機、問題意識、關鍵字)。期末交論文,八千字以內,含研究背景、動機、問題意識、文獻回顧、預期的研究方法(但不需執行研究)、參考文獻。
評量重點:問題意識明確、解釋並分析各種論點、完整完成自己的推論、有創見地探討相關理論。
出席與表現,10%:課堂報告與發言成績。次數低於總上課次數2/3者、作業網路下載、成段抄襲、拼貼資料者,將不會有分數。
課本有三本,請自行購買或借閱。其他單篇研究論文或章節以pdf檔上傳於WM5教學網。
1 施琮仁譯(201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
2 翁秀琪(202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3 羅世宏譯(201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