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擬以發展出〈文山茶學旅〉為目標,連結新店溪流域上游的景美溪、北勢溪等二格山系與南港山系的木柵、南港舊庄、深坑、石碇、坪林、平溪與新店等地的大文山地區為範疇,從茶產業的歷史脈絡出發,延伸探索在地的風土人文、宗教、生態環境、飲食特色等面向,營造大文山常民生活的文化路徑,並透過社區與社群傳播的方式呈現。
歷史上的文山茶主要透過水路與陸路對外銷售,水路主要沿著景美溪流域透過船運將文山茶運到大稻埕行銷世界,陸路則透過淡蘭古道南段連結坪林、石碇、深坑與六張犁等地進入台北盆地。而現代橫貫台北盆地的106號公路東段所連結的台北景美、木柵、新北深坑、石碇、坪林與平溪,以及台九線北宜公路連結的新店、石碇、坪林等地,恰好同時連結文山茶貿易歷史上的水路與陸路。因此本計畫也希望藉由「里山倡議」,盤點出公路沿途山村的物產與環境特色,透過「大文山茶文化」的概念串聯,形塑文山茶學旅的文化路徑。
能力項目說明
鼓勵學生善用所學之傳播技能與創意發想,認識地方創生基本概念,增進學生認識地方、強化學生與土地、家鄉之連結,並培養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能力。
本課程結合茶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農業推廣、產業創新、創意行銷與資訊科技應用等領域的專家業師共同合作,除了讓修課學生對台灣茶產業的發展有概括性的瞭解,更將目光放在政大鄰近的大文山區特色茶現況發展,以及因應茶產業發展所衍生的常民生活、宗教文化、創新發展與創意運用等。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進度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月15日(五) |
大文山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播課程介紹 |
第2週 |
9月22日(五) |
地方創生概論:運用公民科學與社區參與進行地方傳播實踐 |
第3週 |
9月29日(五) |
中秋節放假 |
第4週 |
10月06日(五) |
演講:如何用生態與藝術說大地故事–以優人神鼓里山川2.0為例 |
第5週 |
10月13日(五) |
校內走讀:運用公民科學進行生態資源盤點實作–飛龍步道生態調查 |
第6週 |
10月20日(五) |
校外走讀:貓空茶文化與生態環境探索體驗 |
第7週 |
10月27日(五) |
演講:坪林茶博館的華麗轉身與地方創生 |
第8週 |
11月03日(五) |
演講:廢校活化、山村點燈–石碇永安社區案例分享 |
第9週 |
11月10日(五) |
校內走讀:優人神鼓里山川2.0活動實作體驗 |
第10週 |
11月17日(五) |
期末分組專題研討構想 |
第11週 |
11月24日(五) |
校外走讀:深坑茶山古道巡禮 |
第12週 |
12月01日(五) |
演講:南港包種茶的前世與今生-台北市大坑產業文化協會 |
第13週 |
12月08日(五) |
校內走讀:愛上政大的六條路 |
第14週 |
12月15日(五) |
校內走讀:化南新村的今與昔 |
第15週 |
12月22日(五) |
期末作業執行問題研討 |
第16週 |
12月29日(五) |
期末成果展現 |
第17週 |
01月05日(五) |
期末成果修正討論(一) |
第18週 |
01月12日(五) |
期末成果修正討論(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