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社區工作

Course Name: Community Work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將嘗試從社會工作者的視野,理解社區工作的範疇。社區工作是一種與別人合作的精神,不只是一套方法。社區工作當然有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不能單純被當作一種方法,而是透過民主的精神,願意與他人合作、相互理解。社區工作方法不能單單視為一種技術,因為視之為一種技術,就容易落入操弄別人的陷阱,就違背了社區工作的精神。

基於上述原則,本課程將透過閱讀、議題與討論,嘗試從較廣泛的層面理解社區工作,追溯社區工作的歷史及其與國家的關係,並從現有的文本與方法當中學習體會;這樣的過程不在於學習怎麼做,而是為何要這樣做;就如同社會工作永遠沒有現成的答案,社區工作也是。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以當今社會環境所面對的議題出發,思考為何需要社區工作

    2.理解社區工作在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脈絡

    3.重新思考社區與國家政策的關係,看見國家對社區的介入與影響

    4.以各種議題及社區案例,重新看見社區工作的精神與方法

    5.開闊社區工作視野與想像,反思身為社會工作者的主體性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介紹

     

    課程介紹、相互認識、了解彼此課程期待、

    準備文本及分組

    3

    6

    2

    為什麼我們需要社區工作

    Schumacher(2000).Chap 1-5

    Marcuse(2015). Chap1-2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3

    社群: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Gergen(2016).Chap 1-4, Chap7-8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4

    社區工作的精神

    Kumar(2014)

    Somé(2000)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5

    社區工作的歷史

    Stepney & Popple(2011). Chap 8

    Garvin &Cox(1987) .Chap 2

    方昱(2010)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6

    社區工作與國家

    陶蕃瀛(2007)

    劉久清(1999) Chap 8

    Stepney & Popple(2011) .Chap 3-7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7

    專題演講

    一個社區工作者的歷程

    專題演講與討論

    3

    6

    8

    社區組織方法(I)

    Kahn(1996) .Chap 1-9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9

    社區行動(I)

    Rothman with Tropman(1987) .Chap 1

    快樂˙樂生

    議題報告、討論與分析

    3

    6

    10

    社區組織方法(II)

    Kahn(1996). Chap 10-18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11

    社區行動(II)

    Rothman with Tropman(1987). Chap 1

    三鶯部落自救會

    議題報告、討論與分析

    3

    6

    12

    社區組織參訪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https://www.twcpsw.org/

    彈性補充教學週:校外參訪學習

    3

    6

    13

    社區組織參訪

    五角拌https://ngookak.wixsite.com/website

     

    彈性補充教學週:校外參訪學習

    3

    6

    14

    社區經濟(I)

    樂施會(2004) Chap 2

    LETSLocal Economic Transfer System (LETS)

    Douthwaite(1996)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15

    社區經濟(II)

    樂施會(2004) Chap 3-4

    陳怡樺(2017) Chap 1-2

    Morrison(1991)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16

    社區經濟(III)

    樂施會(2004) Chap 5-7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5)

    Mckibben(2008)

    高橋博之(2016)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17

    社區與貧窮

    Rosenfeld & Tardieu(2017). Chap 1-2,6,8,10,12

    概念引言、課堂報告

    與討論

    3

    6

    18

    期末學習回顧

       

    3

    3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出席及參與 30%

    課堂報告與回饋 40%

    期末學習回顧 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Cox, F. M.(Eds.)(1987).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macro practice (4th ed.). MI:F. E. Peacock Publishers.

    Douthwaite, R. (1996). Short circuit: Strengthening local economics in an unstable world. Green Books/Lilliput Press.

    Morrison, R.(1991). We build the road as we travel. P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Stepney, P. & Popple, K. (2011)。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漪、陳秋山 譯)。台北:心理。

    中國哲學會編著(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方昱 (2010)。齊美爾的玫瑰:貨幣、貧窮與社會工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頁27-49。

    比爾˙麥奇本(Mckibben, B.)(2008)。在地的幸福經濟(林麗冠 譯)。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5)。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新北市:廣場。

    甘賽(Kahn, S.)(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陶蕃瀛 譯)。台北:心理。

    肯尼斯˙格根(Gergen, K. J.)(2016)。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宋文里 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約納˙羅生福(Rosenfeld, J. M.) & 唐弟予(Tardieu, B.)(2017)。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楊淑秀 譯)。台北:心靈工坊。

    修馬克(Schumacher, E. F.)(2000)。小即是美(李華夏 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

    馬里多瑪˙派崔斯˙梭梅(Malidoma Patrice Somé)(2000)。非洲.馬里多瑪:原住民的治療智慧。台北縣新店市:智庫。

    高橋博之(2016)。食鮮限時批:食通信挑戰全記錄(簡嘉穎、万花 譯)。新北市:遠足文化。

    陳怡樺(2017)。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大不列巔COOP踏查報告。台北:開學文化。

    陶蕃瀛(2007)。社區工作:我的「教」、「學」與實踐。於漂流社工第三號:社區工作專刊。南投:漂流社工。

    赫伯特˙馬庫色(Marcuse, H.)(2015)。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研究(劉繼 譯)。台北:麥田。

    樂施會(2004)。不是烏扥邦—社區經濟理論與實踐。香港:樂施會。

    薩提斯˙庫瑪(Kumar, S.)(2014)。沒有終點:一位修道者、和平與生態運動家的傳奇傳記(林知美 譯)。台北:小而美文化。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Local Economic Transfer System (LETS) https://www.gdrc.org/icm/lets-faq.html
    延伸閱讀清水溝http://www.lukutea.com.tw/luku2/reading.htm
    快樂˙樂生 http://happylosheng.blogspot.tw/
    三鶯部落自救會 http://sanyingtribe.blogspot.tw/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