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台灣歷史發展的背景,導致台灣人民對於勞動、勞動意識、勞動權利、勞動三權等攸關現代社會的基本權利的認識,若非空白就是初階程度,長期以來缺乏勞動意識的結果是勞工對於集體組織(組工會)是懼怕甚至不認同,藍領勞動者如是,白領專業者更是如此。但見年來教師及醫師走向街頭要求納入勞基法適用,是否代表了這些過去享有極高社會尊崇的專業知識份子,終於有了勞動意識?並瞭解在資本主義體系下個別受僱者的脆弱性?同時也開始明瞭若非集體行動,否則無以改變各自目前的就業/勞動處境?以上提問,或許無人能給予確切的答案,但肯定的是這些專業人士走出校園及診間的行動,反映出的一個事實是,繼藍領工人於十九世紀以來不停歇的集體行動後,白領且專業白領也開始對資本的威力與破壞感同身受了。
然而,台灣缺乏對資本主義社會性質及階級問題的正確認識,因此,對於發生於我們生活周遭的事件與現象,經常是訴諸直覺式的反應,從而錯失了藉由這些事件來探究其背後的結構脈絡,例如前不久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本課程一方面引導同學思索全球化及其衍生的諸多社會現象與資本主義這套生產關係間的關聯,另一方面則凸顯在資本主義社會底下的「工人」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對許多人而言,「工人」(或勞工)是一個不甚熟悉但卻又不陌生的詞彙,不熟悉是因為我們親身作為邊緣或底層勞工的經驗有限,但這個詞彙卻不陌生,因為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甚至接觸到他們,或許「他們」就正是我們的父母、兄姐、親友,甚至越來越多的學生於課餘的時間去打工的經歷,已經有所感受。然而這些看到或親身經歷的「微觀」經驗,究竟與「宏觀」結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如何去詮釋這些微觀經驗?思索之餘,社會實踐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希望藉由媒體(包括影像媒體、報章、雜誌)對勞工新聞及事件的呈現,來理解「輿論」是如何形塑出來?以及媒體如何可能擴大我們的視野?我們又從其中學到什麼樣的事實真相?
這門課一來是希望透過媒體所呈現的勞工經驗,來豐富我們對勞工在資本主義生產秩序下實際勞動經驗的了解;二來是藉此「代理經驗」讓我們不再麻木及盲目於這些在我們身旁發生的事務,當我們能較敏感於工人的悲怒哀傷及無奈時,或許我們比較能回頭省思造成工人今日處境的宏觀結構的問題。媒體應報導事實、反映現實,但透過媒體出現的所謂「事實」,常常是被詮釋後片段的、甚至被刻意放大或隱沒的、具有高度人為色彩的、反應特定價值或立場的說辭而已,而此說辭背後均有其想要成就的特定目的,或不一定有刻意的特定目的,但卻對大眾造成相當的效果,對媒體報導中的當事人而言,這或許是災難,或許是契機,均值得吾人一起來關心媒體表象下的真面目,或媒體所要傳遞的訊息。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目標就每週所擬定之議題,引導同學思考問題性質,因此課堂鼓勵同學間及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思辯。
看影片是本課的權利,但相對的義務也不可免,那就是閱讀相關文獻及必要時作親身訪談。嘗試擺脫刻板印象式的思考,由媒體呈現的現象,回頭對照理論的提醒,試圖找到不同的解讀及理解。舉例來說,許多人對走上街頭的勞工存有負面的理解,認為其不理性,而未曾深入洞悉台灣的勞動體制現實,如何讓一向乖順勤勉的勞工,冒著違法的恐懼走上街頭;媒體的呈現流於浮面的事件的報導(頂多是what and when),缺少來龍去脈的分析(why and how),我們必須進一步問自己:走上街頭甚至臥軌的工人,究竟在該行動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結構性壓迫,驅使他們做出這些危險舉動?再如,原住民工人向來被企業歧視,原因往往歸諸原住民生活型態及習慣,因而不少人對原住民的高失業率,是以一種個人歸因的方式看待,然而導致原住民高失業率的深層結構原因呢?因此,期待在觀察現象時,能進一步思索宏觀結構的問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一、課程概要介紹(9/12)
二、職場性騷擾、職場霸凌 (9/19)
三、資本全球化的大挑戰、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關係(9/26~10/17)
資本主義與基本民生需求(如食品安全,居住正義,教育及醫療...)的關係。
全球化加劇經濟/企業的競爭,「去管制」(de-regulation)及「勞動彈性化」等 成為企業重要的經營策略手段,導致非典型化勞動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 此議題來自西北歐,是否有西北歐的社會經濟脈絡之背景?
台灣非典型化勞動的發展情形如何?公務機關外包及勞動派遣的荒謬情況? Flexicurity?如何成為可能?
資本「全球化」 vs. 勞工「在地化」的矛盾與衝突 「自由貿易」與「公平貿易」:先進大國的兩手策略 全球反血汗工廠運動的訴求、策略與實踐的回顧 資本全球化下國家的角色?
影片:
企業啟示錄(The Corporation)
貨幣馬克斯 WWW.YOUTUBE:COM/WATCH?V=cfF6oSUKF2s
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全部帶回家〈Bring It All back Home〉
大亨與我〈Roger and Me〉WTO 爲何對你這麼壞?
參考書籍: 金寶瑜,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巨流出版,2005。
趙剛,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 灣社會研究》,第四十四期,頁 49-146,2001。 Kleinknecht, Alfred (2015). How ’Structural Reforms’ of Labor Markets Harm Innovation. WSI, Social Europe, No.6. Drahokoupil, Jan (ed.)(2015). The outsourcing challenge Organizing workers across fragmented production networks. EUTI Andersen, Erik Andre and Lindsnaes, Birgit (eds.) (2007) Towards New Global Strategies: Public Goods and Human Rights.
Martinus Nijhoff ublishers.
Wallach, Lore and Woodall, Patrick (2004) Whose Trade Organiz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WTO. NY: The New
Press.
Stiglitz, Joseph E. (2003)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orton.
(2010)失控的未來,出版:天下文化。
Rowley, Chris & Benson, John (2000) “Global Labour? Issues and Themes”, from Globalization and Labour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ds. by Chris Rowley and John Benson. Frank Cass.
倪世傑,全球化下全球廉價勞動力經濟的形成:投資、援助與外交三位一體 的台灣全球化戰略,政大政研所碩士論文,2002。
鄭智耀,企業生產守則的理論與實際:一個珠江三角洲台商工廠的個案研究,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8。
Bieler, A. et al., Labor and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Pluto Press. 2008。
張家榮,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台大社會系碩士論 文。2011。
何芳純,公部門臨時人員適用勞基法與勞務採購之研究,政大勞工所碩士論 文,2009。
另有其他有關全球化(及批判全球化)的書籍與文章,不勝枚舉,請搜尋查 閱。
四、印度在全球化下的勞動機會與挑戰 (10/24)
五、資本主義,金融併購、金融危機(10/31)
討論: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成也金融資本,敗也金融資本! 資本主義的危機乃內生,但金融資本已成危機的核爆點。
台灣金融併購的政治經濟脈絡
金飯碗的昨日與今日(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
影片:恩隆(Enron)風暴、今生今世
參考書籍:
夏傳位(2005)禿鷹的晚餐,
-------. (2008) 塑膠鴉片,行人出版社。
六、資本主義與標準時間(11/7-11/14)
討論:「標準時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意義 管理控制及勞動異化
「大」機器、「小」工人,機器人站上工作崗位後…勞雇關係、失業、資本邏輯
彈性化風潮下,企業組織與經營及勞資關係本質已不同於往昔?
影片: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參考書籍:
Drahokoupil, Jan, (ed.) (2014) The Outsourcing Challenge: Organizing workers Across Fragmented Production Networks.
European Trade Union Institute.
Brynjolfsson, Erik & Mcafee, Andrew (2015)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Karl Marx,資本論,第八章:工作日;第十三章:機器與大工業。
呂紹理,水螺響起,民國 88 年二版,遠流出版社。
劉梅君,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民國 90 年,時英出版社。
-------,工時的政治經濟鬥爭,勞動學報,第 10 期,民國 90 年。
-------,工時與企業競爭力,月旦法學雜誌,第 77 期,民國 90 年。
七、女性勞工(11/21~28)
討論:女性勞動意識、勞動經驗、職場母性歧視 有酬勞動在女性生命中的角色 女性集體行動呈現出哪些問題?
與男性集體行動比較,其同異處?
集體行動對女性勞動意識的影響?
影片:
打破成規(Hammering It Out)
朱老闆的暑假日記 國家大事 參考書籍:
Warskett, Rosemary (2000) “Feminism’s Challenge to Unions in the North: Possibil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Working
Classes Global Realities. Socialist Register Series, Merlin Press.
Balser, Diane (1987) Sisterhood & solidarity: Feminism and Labour in Modern Times.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張晉芬,勞動社會學,2011。
嚴祥鸞,「性別與工作:社會建構的觀點」,巨流出版社,2009。
邱花妹,清大社人所碩士論文,1997。
劉梅君,「性別與勞動」,見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1999。 其他幾篇散見於月旦法學雜誌、律師雜誌,1999-2003。
八、職災(12/5~12/12)
討論:何謂「職災」?職災率升降數字的背後意義? 職災發生的原因?與台灣勞動體制、國家法令、與工人意識的關聯?
職災認定的政治經濟力量,複雜勢力的角力場(國家、雇主、醫師、工人) 職災勞工的社會安全體系檢討
影片:
(1)陸上潛水夫、現在你好嗎?
(2)石棉啟示錄 www.peopo.org/news/31551
(3)女工怒潮
參考書籍:
鄭雅文、鄭峰齊(主編),《職業,病了嗎?》群學出版社,2013。
黃怡翎、高有智,《過勞之島》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出版,2015。
陳信行策劃,四篇職災傷病有關的文章: Paul Jobin 與曾育慧的〈白老鼠上法院〉, 林宜平的〈死了幾位國中剛畢業的電子廠女工之
後〉, 陳政亮的〈流行病學的政治〉, 陳信行的〈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 請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 12 期,
2011。
WHO (2007)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Health Inequalities.
Samuels, Suzanne Uttaro,(1995) Fetal Rights Women’s Rights: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gid, J. M.,(2005) “Contraception and Contractions: A Divergent Decade Following Johnson Controls”,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41:115-144.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研院社會所,1998。
蘇宜士,「解構」與「重構」台灣營造業的職業災害,2005。
請連結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鄭雅文教授的網頁,許多相關資料在其中。
九、工人族群的矛盾與衝突(12/19-12/26)
討論:
「外勞問題」:一個被誤導的工人階級衝突 「外勞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誰的問題?什麼政經結構下的產物?
外勞政策的階級意涵
藍白大不同的外勞族群外勞 vs.本勞,特別是原住民勞工,主流勞動場域帶給他們的是一種什麼樣 的勞動經驗勞動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對原住民勞動力的偏見與歧視
聯合國 1990 移工公約(2003 年經 20 國簽署,達最低施行門檻)+ILO(1949 +1975 各有訂頒移工公約 no.97+no.143)
Working holiday,什麼樣的工作?相較於傳統移工(主要為經濟,生存), 這種型態工作背後,對勞資的影響?
影片:
(1)當代英雄、當代奴隸
(2)I have it Maid
參考書籍:
1、逃跑外勞,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時報出版,2012。
2、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刻印出版,2008。
3、夏曉鵑(編),騷動流移,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9。
4、李易昆,【他們為什麼不行動】,輔大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1995。
5、吳挺鋒,【「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東海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
6、劉梅君,「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 第 38 期。
參考網站:TIWA
十、期末報告發表(˙1/2-9)
課程出席(30%) 課堂發言討論(20%) 兩篇議題報告(20%) 期末報告(30%)
請參考課程進度推薦之書目
請參考課程進度中所推薦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