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堂從當前台灣民主運作的角度切入討論選舉與民意。本課程認為選舉機制是體現當前代議民主核心設計,但不同的設計內涵卻帶來不同的政治影響。因此,本課程首先引導同學瞭解選舉制度的類型與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接著,銜接制度的政治效應討論,本課程著重政黨、選民在選舉中的行為。最後則聚焦於民意如何在代議民主中體現,包含引導同學瞭解民意的本質,民意調查的角色,初步的調查資料分析與解讀,以及民意調查的應用等。整體課程的設計著重訓練同學對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民意理論之理解,進而可以獨立完成相關的學術研究。在比例上,選舉研究略重於民意研究,同時本學期也結合將於2024年總統/立委選舉,進行實務的討論。
能力項目說明
整體課程的設計著重訓練同學對選舉與民意理論之理解與分析,預期成效包含: 了解台灣當前民主運作;選舉制度之政治後果;選民政治參與行為;民意偏好內涵;民意調查實務;獨立完成相關的學術研究。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單元:課程介紹、選舉制度的設計、類型與政治效果(第1週~第3週)
第二單元:台灣選舉制度與政治效果(第3週~第6週)
第三單元:台灣選民行為研究(第6週~第9週)
第四單元:台灣競選過程研究、繳交學期報告題目與大綱(暫定)(第9週~第11週)
第五單元:民意的意義與特質、民意與民主政治(第11週~第14週)
第六單元:民意調查的類型、執行與資料解讀(第14週~第16週)
第七單元:同學學期報告發表與討論(第16週~第18週)
演講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課堂演講,時間、人選、主題待確定。
學術研討會:引介與本學科相關之研討會,時間、地點待確定。
參與民意調查實作:藉由選舉研究中心之學術性民意調查,鼓勵同學參與。
參與課程討論、課堂報告(含二頁之評述)與帶領討論、繳交學期報告、出席經課堂指定之學術研討會、課堂演講。
學期報告主題需與本課程有關,並鼓勵以台灣經驗進行撰寫,字數(含本文、參考文獻與附錄)不超過以15,000字為原則,於2023/11/16前繳交二頁之報告主題、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報告之研究方法。最後報告繳交期限為2024/01/14。
課堂報告、學期報告凡涉及抄襲者以0分計算、遲交者扣分。學術研討會提出論文、參與民意調查實作者酌量加分。
王業立,2019
比較選舉制度(第七版第四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陸輝(主編),2018
2016台灣大選:新民意與新挑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陸輝(主編),2021
2020年總統選舉:新時代的開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陸輝(主編),2023
民意調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chen, Christopher H. and T. Y. Wang, eds., 2017
The Taiwan Voter.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onsbach, Wolfgang and Michael W. Traugott, eds., 2008
The Sage Handbook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London, U. K.: Sage Publications.
Gallagher, Michael, and Paul Mitchell, eds., 2005
The Politics of Electoral System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ron, Erik. S., Pekkanen, Robert J. and Matthew S. Shugart, eds., 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lectoral Syste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ugart, Matthew Søberg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eds., 2001
Mixed-Member Electoral System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