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設計目標係為使學生了解以下主題
一、地方治理的意義
二、地方治理與行政區劃
三、地方治理與府際關係
四、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
五、城市治理
能力項目說明
1. 本課程要求學生出席上課,並參與上課之討論。
2. 本課程所指定之參考資料,學生必須事前研讀。
3. 本課程若安排參訪,學生務必參加。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
1 |
課程介紹 |
介紹本課程之授課內容與修課規定 |
|
2 |
地方治理的意義 |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
|
3 |
地方治理的意義 |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
|
4 |
地方治理與行政區劃 |
樓蘇萍譯,原著Gary Stoker, 「地方治理研究:範式、理論與啟示」,《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15。 |
|
5 |
地方治理與行政區劃 |
梁木生、王紅衛,「我國行政區劃整體改革初探」,《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5年11月號,總第四十五期。 |
|
6 |
地方治理與行政區劃 |
Stoker, Gerry , 2004,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ur, New York: Palgrave. |
|
7 |
地方治理與府際關係(中央與地方關係) |
Stoker, Gerry , 2004,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ur, New York: Palgrave. 陳建仁,「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8,頁97-143。 |
|
8 |
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 |
劉亞平譯,沙安文、沙薩娜原著,「地方治理新視角和地方政府角色轉化」,《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3期,頁76-106。 |
|
9 |
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個案) |
高永光,「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型塑我國基層地方政府組織的未來圖像」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治學系,2004年10月16日。 |
|
10 |
地方立法權 |
王佃利,「政府創新與我國城市治理模式的選擇」,《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第一期,頁不詳。 高永光,「地方政府與政治」,政治學,2004年,台北:五南,頁375-415。 |
|
11 |
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個案分析) |
Pratchett, Lawrence, 2004, “Local Autonomy, Local Democracy and the ‘New Loc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52, pp.358-375. |
|
12 |
城市治理的理論 |
王志鋒,「城市治理多元化及利益均衡機制研究」,《南開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119-126。 |
|
13 |
城市治理的個案(南京) |
高永光,「大陸村民自治與基層民主--從村準立法事項的範圍析論」,遠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2000年8月。 |
|
14 |
城市治理的個案(上海) |
高永光, 「兩岸地方治理之比較研究」,中國經濟轉型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台商研究中心、中華台商研究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2005年4月24日。 |
|
15 |
城市治理的個案(北台八縣市之治理) |
高永光(2104),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cy making in Taiwan: The case of Great Bitan Revitalization Prjoect. |
|
16 |
期末報告 |
修課學生就擇定個案主題進行報告,老師給予指導,同學交叉詢問。 |
|
17 |
跨域自主學習模式 | 學生就老師指導其個案之學期報告,進行田野調查。 |
|
18 |
跨域自主學習模式 | 學生就田野調查的結果,進行期末報告之修改及線上繳交。 |
|
1. 本課程學生出席記錄列為平常成績之參考依據,此部分佔20%。
2. 上課之參與討論,與老師、同學交換意見,此部分佔20%。
3. 期末報告,此部分佔60%
1. 王佃利,「政府創新與我國城市治理模式的選擇」,《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第一期,頁不詳。
2. 王志鋒,「城市治理多元化及利益均衡機制研究」,《南開學報》,2010年第一期,頁119-126。
3. 高永光,「大陸村民自治與基層民主--從村準立法事項的範圍析論」,遠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2000年8月。
4. 高永光,「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管理—中山先生地方自治理念的實踐」,「中山思想與現代化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父紀念館主辦,2003年12月18日。
5. 高永光,「地方民主與地方治理」,「型塑我國基層地方政府組織的未來圖像」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治學系,2004年10月16日。
6. 高永光,「地方政府與政治」,政治學,2004年,台北:五南,頁375-415。
7. 高永光,「兩岸地方治理之比較研究」,中國經濟轉型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所、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台商研究中心、中華台商研究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2005年4月24日。
8. 梁木生、王紅衛,「我國行政區劃整體改革初探」,《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5年11月號,總第四十五期。
9. 陳建仁,「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四期,2008,頁97-143。
10. 黃建銘,「從民主治理觀點論新台中直轄市之行政區劃策略」,《文官制度季刋》,第二卷第一期,民99年1月,頁19-44。
11. 趙永茂,「英國地方治理的社會建構與發展困境」,《歐美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四期,民國96年12月,頁593-633。
12. 劉亞平譯,沙安文、沙薩娜原著,「地方治理新視角和地方政府角色轉化」,《公共行政評論》,2009年第3期,頁76-106。
13. 樓蘇萍譯,原著Gary Stoker, 「地方治理研究:範式、理論與啟示」,《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5-15。
14. 鄭志龍,「走向地方治理後的政府績效評估」,《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一期,頁49-54。
15. 蘇力,「當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重讀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第五節」,1994-2014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頁42-55。
16. Kao, Y. K. 2014,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cy making in Taiwan: The case of Great Bitan Revitalization Prjoect in The changing policy-making process in Greater China: Case research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o, B.W.Y and Kao, Y. K. (eds), UK: Routledge.
17. Pratchett, Lawrence, 2004, “Local Autonomy, Local Democracy and the ‘New Loc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52, pp.358-375.
18.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19. Stoker, Gerry , 2004,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ur, New York: Palgr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