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兩岸關係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兩岸關係對我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外交與內政皆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會牽動東亞局勢與國際關係的穩定。「雙層博弈」(two-level game)強調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互動向來是國際關係研究的重點,特別是隨著習近平上台以及美中戰略競爭的開啟,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台灣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岸關係,而是鑲嵌進其兩個大局,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發展戰略大局,另一則是「美中戰略競爭」的國際大局。就實務而言,兩岸關係不只於彼此內部結構與國際體系,也是雙方領導人的意向展現,因此,吾人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徹底解析兩岸關係的發展,而理論的功能便在此。本課程也將從此觀察兩岸關係的發展。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為學術與政策的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學習成效參見「核心能力」。

    2016年我國再次政黨輪替後,蔡總統的就職演說,北京方面以「未完成答卷」予以回應,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兩岸關係是已然從「冷和」邁向「熱對抗」,特別是隨著美中戰略競爭開啟,兩岸關係成為美中對抗的一環,更加凸顯「外部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而「新冠疫情」爆發後,兩岸間的互信更顯螺旋下降。在中共對台政策方面,習近平於2019年一月二日《告台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紀念會的講話,以及在「第三次歷史決議案」所首次提出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更讓中共對台是否具「統一時間表」再度搬上檯面。近年來,國際與國內一再出現「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或「中共即將武力攻台」的說法,再加上美中科技戰中半導體成為重中之重,都使得「台灣」的安全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研究」往往具有兩種張力,一是區域與學科,另一則是學術與政策,本課程主要集中在後者。在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存在兩個社群,一是集中在政策建言與新聞熱點議題,另一則是擅長學術與理論研究,兩者間對話的機會並不多,確實有必要進一步「橋接」(bridging)其中的差距,因為,兩岸關係不僅是學術,更是政策議題,不僅是理論研究,更是台灣未來生死攸關的議題。就此而言,本課程的目的將會有三:一是從歷史與現勢觀察兩岸彼此間的政策發展,二是探討各種理論(包括行為者、國內政經發展、兩岸互動與國際環境等),三則是以議題為核心探討最近的政策議題,以廓清各種錯綜複雜的現象。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如所附教學大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要求

    (一)課堂報告:每篇文章一位報告、一位評論,負責報告之同學必須於上課前一天(週三)晚上10點前將摘要(2-4頁)上傳至數位學習網。

    (二)課堂參與:列入成績評量。

    (三)期末報告:報告繳交日期為學校成績傳送截止日前一個星期,報告內容須含問題意識、理論對話與實證經驗,期望同學的報告能以「具投稿水準」自許。

    評分方式:課堂報告與參與(40%)、期末報告(6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請參考教學大綱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