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一 運用反思性的批判教學法,帶領同學從回顧己身與他人受教育經驗出發以貼近台灣教育現況
二 尋求同理心了解原住民文化差異,進而學習民族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三 閱讀了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差異的研究文本與教育民族誌
四 參訪並撰寫民族教育重點學校的教育民族誌個案
能力項目說明
一、課程導論
二、回顧自身教育:受教育經驗的反思
三、瞭解全貌:民族教育政策與法規
四、取經借鑑:他國經驗
五、臺灣的民族教育經驗:原住民族教育和新住民教育
六、民族語言復振理論與實務
七、民族實驗學校的發展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周次 |
日期 |
授課主題/活動內容 |
授課方式與作業 |
1 |
9/13 |
主題 1: 課程導論 師生相見歡: 回顧自身教育受教育經驗的反思 &16族分組
|
老師上課 同學相見歡 修課同學每個人準備一個6頁簡報(自介10分鐘) 1.介紹自己的家鄉山川部落社區或家族 2.從小到大讀過的學校 3.教育研究相關經驗 4.關心的原住民族教育議題關鍵字 |
2 |
9/20 |
主題 2: 原住民族教育趨勢與關鍵字
*〈教育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發展法〉《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
老師上課 課前準備:閱讀原住民教育相關法規(在WM5) 課前作業:學習單線上測驗題,每組出五題
|
3 |
9/27 |
主題 3 民族實驗學校的推動與發展願景
(博屋瑪/南王/巴楠花/原聲國際學校) |
1.分族報告 2.各族討論 |
4 |
10/4 |
主題 4 解構與重建:部落學校與部落創生
**不老部落學校模式 **從花環部落學校到南王民族實驗小學(南王的個案) |
分族報告 老師上課 課前準備:閱讀實驗教育三法 |
5 |
10/11 |
主題5 《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分族報告 看原住民族各族教育現況議題與資源檢視 |
分族報告一 課前準備:閱讀《原住民族 教育調查統計》 |
6 |
10/18 |
主題3-1 原住民族教育實踐經驗與法案推動願景 |
老師上課 |
7 |
10/25 |
主題3-2 校長演講 比令亞布校長 找回泰雅魂的教育:博屋瑪學校的教與學 |
演講 事前閱讀相關文章 |
8 |
11/1 |
原民學校紀錄片討論 (60分鐘)(2021)+以部落托育班為主題的《作部落的人》53 分鐘(2016),以及這部探討原住民實驗小學核心價值的新片。
|
觀影和映後座談 |
9 |
11/8 |
主題 9 各級教科書的原住民族圖像檢視&新課綱
主題 10
|
老師上課 課前準備:調查現行的大專院校原住民專班的相關資訊 |
10 |
11/15 |
主題 14 原住民籍教師聘用與培育
邁向自治自決的原住民族教育:教師社群的轉化力量 |
老師上課 課前準備:閱讀原住民族教科書及 108 課綱 |
11 |
11/22 |
用繪本跟孩子們談公共議題 |
老師上課 |
12 |
11/29 |
從「部落公法人」與原住民族教育 |
老師上課 |
13 |
12/06 |
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個案討論:校長領導風格 |
同學報告 |
14 |
12/13 |
非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原住民重點學校個案討論:校長領導風格 |
同學報告 |
15 |
12/20 |
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學校建築與新校園運動個案討論 |
同學報告 |
16 |
12/27 |
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校本課程 |
同學報告 |
17 |
1/3 |
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師資培育 |
同學報告 |
18 |
1/10 |
期末檢討回顧與展望一人一菜(限原民特色) |
|
請按表上課,課前需預習,不遲交作業,不遲到、不缺席(三次當掉)。
1 認識自己:
(1-1)我的受教育經驗回溯(個人報告) 10%
(1-2)我的民族語言學習傳記一篇 10%
民族教育學習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反思
2 瞭解民族教育的現場老師或學者: 任擇一個教師/主任/校長
訪問重點: 受教育經驗&語言學習與教學經驗&推動民族教育的經驗 20%
3. 民族重點學校個案撰寫報告(10頁) 30%
3-1 選擇該校的原因
3-2 學校的民族教育有何特色+學校發展願景
3-3 學校的基本學生+教師+教學空間
3-4 學校的課程發展特色(一般課程與民族教育課程)(有無研學校本位教材)
3-5 學校的社區與家長參與
3-6 學生的學習表現
4. 民族教育主題理論論文閱讀書摘與反思 20%
統整本學期上課討論論文的討論心得與反思
2.張建成 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2000。台北市:師大書苑。)
3.許雅玲 撰稿《105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概況分析》(2016。台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4.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著《110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2022。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5.王雅萍主編《對話與改變:「部落大小聲」原住民族教育論壇實錄(上下)》(2016。台北市: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6.王雅萍主編,孔令堅/等著《我口說我話,我手寫我字:回顧與前瞻原住民族語言復興之路》
(2017。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7.王雅萍主編《返本開新—臺灣原住民族學校本位課程跨領域案例探究》(2018。台北市 :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住民族教育-參考文獻解說】2004/9/15修訂 2006/09/21修訂2007/09/21修訂2012/01/16修訂
2018/12/25修訂
1.【原住民教育】概論書
1 |
吳天泰《原住民教育概論》(199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2 |
陳枝烈《台灣原住民教育》(1997。台北:師大書苑。) |
3 |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1998。台北:五南。 |
4 |
譚光鼎《廢墟重建-原住民教育研究》(1998。台北:五南。) |
5 |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999。台北:師大書苑。) |
6 |
黃森泉《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2000。台北:揚智) |
7 |
陳枝烈《原住民教育:18年得看見與明白》(2010。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
8 |
陳枝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2008。台北:師大書苑) |
9 |
譚光鼎《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道重建》(2002。台北:師大書苑) |
10 |
牟中原、汪幼絨《原住民教育》(2002。台北:師大書苑) |
11 |
黃森泉《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2000。台北:揚智文化) |
12 |
郭李宗文《原住民教育觀察與研究》(2011。台北市:心理) |
13 |
范麗娟《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2010。台北市:松慧) |
14 |
吳天泰,李沛恩,范麗娟等著《向部落學習》(2013。台東:國立東華大學) |
2.【多元文化教育】
1 |
Banks J. A. (1995).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2 |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
3 |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993。台北:台灣書店) |
4 |
黃政傑主譯《多元文化課程》(1994。台北:師大書苑) |
5 |
詹棟樑《教育人類學》(1986。台北:五南。) |
6 |
詹棟樑《教育人類學理論》(1989。台北:五南。) |
7 |
滕 星《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2001。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
8 |
周德禛《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2001。台北:五南。) |
9 |
吳天泰《教育人類學》(2002。台北:五南。) |
10 |
張如慧《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2002。台北:師大書苑) |
11 |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2008。台北:高等教育研究) |
12 |
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Banks主編;陳枝烈等譯《多元文化教育 : 議題與觀點》 (2008。台北:心理) |
13 |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多元文化教育》(2016。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
3.【台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理念】
1 |
周祝瑛《誰捉弄了教改?》(2003。台北:心理) |
2 |
教育部《教育改革的未來 會議手冊》(2002。台北: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發展處) |
3 |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民間教育改造藍圖》(1996。台北:時報) |
4 |
陳美如《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1996台北:師大教育研所碩論。) |
5 |
張建成《我們的課題,他們的經驗》(2000。台北:師大書苑)(指定閱讀) |
6 |
黃炳煌《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2003。台北:心理) |
7 |
薛承泰《十年教改 為誰築夢?》(2003。台北:心理) |
8 |
盧建榮《從根爛起》(2002。台北:前衛) |
9 |
單文經《學校教育革新引論》(2011。台北:學富文化) |
10 |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2011。台北:天下文化) |
11 |
吳清山《學校革新研究》(2011。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
12 |
王今宜等《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20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13 |
李大任《教改:不能說的秘密》(2011。台中市:十力文化) |
14 |
馮朝霖《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2011。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
15 |
馮朝霖《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201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16 |
薛雅慈《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2015。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7 |
薛雅慈《啟動以學習為核心的學校教育改革:教學革新與特色課程發展之實踐研究》(2015。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
18 |
薛雅慈《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課堂實施、應用與成效探討》(2015。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4.【台灣的原住民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理念】
1 |
譚光鼎《原住民人權訪查研究》(1999。台北:原民會) |
2 |
陳枝烈《普及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六年計畫之規劃研究》(1999。台北:原民會。) |
3 |
吳天泰《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發展 民族學苑的規劃》(1998。台北:原民會) |
4 |
吳天泰《民族學院規劃研究暨設立發展計畫》(1999。台北:原民會) |
5 |
林修澈《原住民族教育推展研討會 手冊》(2002。台北:原民會) |
6 |
林修澈《台北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2004。台北:台北縣政府) |
7 |
張中復《台灣原住民人權指標與外國比較研究》(2002。台北:原民會) |
8 |
北市東新國小《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中心專刊》(2000。台北:北市教育局) |
9 |
屏東師院《中央與地方原住民族教育事物協調會議會議手冊》(2004。屏東:屏師) |
10 |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文化政策組)》(1998。台北:原民會) |
11 |
浦忠成《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1996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
12 |
牟中原《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1996。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
13 |
陳枝烈《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
14 |
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原住民地區學校校長會議 會議手冊》(2003。台北:市北師) |
15 |
教育部份《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分區檢討會資料》(2000。台北:教育部) |
16 |
李瑛《「原住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訓計畫」實施成效評估》(1998。台北:師大教育系) |
17 |
教育部《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分區檢討會結論暨建議彙編》(2000。台北:教育部) |
18 |
蔡中涵等《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1998。台北: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
19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印《舞動民族教育的精靈》(2006。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共 有10本) |
20 |
考選部《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知識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2011。台北:考選部) |
21 |
阿浪.滿拉旺(Alang.Manglavan), 楊錦浪編輯《原住民族教育的省思與展望:87-95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解析》(2010。台北:原民會) |
22 |
李文富〈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1999。台東:國立東華大學) |
23 |
王雅萍〈教改下的的原住民族教育〉(201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
5.【認識台灣原住民族】
1 |
鄭元慶(編)《與鹿共舞:台灣原住民文化(1-3)》(1995-2000。台北:光華雜誌。) |
2 |
潘朝成等(編)《台灣平埔族》(2003。台北:前衛。) |
3 |
潘 英(編)《台灣平埔族史》(1996。台北:南天。) |
4 |
阮昌銳(編)《台灣原住民族》(1996。台北:南天。) |
5 |
簡扶育(編)《祖靈昂首出列》(2003。台北:幼獅。) |
6 |
簡扶育《搖滾祖靈》(1998。台北:藝術家。) |
7 |
陳雨嵐(編)《台灣的原住民》(2004。台北:遠足。) |
8 |
陳芷凡專文撰稿;林宜妙主編《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專刊》(2011。台北市:原民會。) |
9 |
宋秀娟《臺灣原住民音樂與文化》(2011。台北市:東和音樂。) |
10 |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2001。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
11 |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2010。新店:遠足文化。) |
12 |
松崗格《「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2018。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13 |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2002。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4 |
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2002。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5 |
余光弘,董森永《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1998。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6 |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7 |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8 |
宋龍生《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1998。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19 |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0 |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1 |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2 |
鄧相揚,許木柱《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2000。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3 |
林修澈《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2000。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4 |
李壬癸《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1999。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5 |
劉益昌《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2002。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6 |
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2005。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7 |
溫振華《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清治時期)》(2007。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8 |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29 |
蔡明哲《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200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30 |
郭俊麟《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2016。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31 |
海樹兒˙犮剌拉非《布農族郡大社部落歷史研究》(2018。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32 |
王洛夫《妖怪、神靈與奇事:台灣原住民故事》(2016。台北:聯經出版社) |
1 |
《請問貴姓》《一直變大又變小的名字》 |
2 |
《小夫妻的天空》 |
3 |
《蘭嶼觀點》 |
4 |
《背起玉山最高峰》 |
5 |
《國家共匪—美麗的錯誤》《我們的土地不見了》《美麗的天堂》 |
6 |
《彩虹的故事》《泰雅千年》 |
7 |
《原民溯源三部曲之鳥踏石仔的噶瑪蘭》 |
8 |
《原民溯源三部曲之吉貝耍與平埔阿嬤》 |
9 |
《原民溯源三部曲之代誌大條番親有來沒》 |
● 成功故事
1 |
台北市原民會(編)《生命告白:台灣原住民博士求學之路》(2003。台北:市原民會。) |
2 |
台北長庚護專(編)《原住民人士的奮鬥歷程》(1999。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
3 |
莫那能口述;劉孟宜錄音整理,呂正惠編輯校訂《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2010。台北:人間出版 社。) |
6.【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史】
1 |
林正芳《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1990。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2 |
E.Patric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1999。宜蘭:仰山。) 【說明】台灣戰後的「經濟奇蹟」,一般多歸功於高品質的人力資源,而這些成就則墊基於從日 治時期開始普及的新式教育。本書是Patriccia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1977 年由哈佛大學出版,是英文世界中的有關台灣史名著。書中對於台灣新式教育的開展,比較殖民主義等方面有精闢的分 析和論述。 |
3 |
林慧君總編輯《幸福原力:原住民教育回顧》(2017。桃園市:長庚科技大學。) |
4 |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2002。宜蘭:宜蘭縣政府) 【說明】本書未闢專章談多民族的宜蘭的原住民教育,但是書中有不少介紹兩個山地鄉的學校照 片。 |
5 |
方文振《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研究》(1999。台北:政大民族系碩論。) 【說明】日治時代替原住民引進新式的現代化教育,但統治者的教育目的是為了統治方便,藉由 同化教育的施行,刻意消磨異己的差異性,原住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喪失自我認同。本論文 對日治時代的蕃童教育多有著墨。 |
6 |
張佳琳《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1993。台北:師大教研所碩論。) |
7 |
張耀宗《臺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 : 1624-1895 : 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2004。台北:師大教研所博論。) |
7.【原住民教育統計&原住民統計】
教育部統計處國民中小學生概況統計
【說明】◎這些統計能告訴我們什麼?
8.【重要參考期刊】
1 |
國立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主編)《原住民教育季刊》(1996—已停)(台北:教育部教研會委託) |
2 |
中央民族大學(主辦)《民族教育》(1994迄今)(北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3 |
原住民部落工作隊(主編)《原住民族季刊》(1-6)(2001。台北市:原民會) |
4 |
政大原住民族中心(主編)《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月刊>雙月刊)(2005年。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
9.【其他】
(1)李雅卿《乖孩子的傷,最重:你有個自主學習的孩子嗎?》(2004。台北:遠流。)
【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發現自己,享受安然的學習之路。
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一個成人不論他有多睿智,只要心中存有「要孩子 乖」的想法,就是阻絕孩子獨立思考的劊子手。…………
「覺知」是智慧生起的根源。自主學習、不是知識或技藝層面的學習,而是一種對生命實踐態度的學習。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直接面對自己的生命和行為,自行負責。只有透過這樣的實踐過程,才會知道什 麼是發現自我、成就自我,也才能感受到那種自發性的安然和勇氣。本書是種籽學院教師、學生、家長 們的自主學習書信集,其中有教學的反思,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心得,更多的是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困 惑與擔心;閱讀本書後,或能讓你更有信心地和孩子一起共享無所求,無所懼的學習之路。
(2)李雅卿《北政實驗手記-一個成長、衝突與愛的故事》(2000。台北:商智文化。)
(3)李雅卿《種籽手記-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1997。台北:遠流。)
(4)李家同《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2004。埔里:投縣博幼基金會(聯經總經銷)。) (5)洪 蘭〈童年-無法等待的投資〉2004.04.28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6)笑罷童年—我們的教育經驗回溯
⊙關於本紀錄片:里巷工作室《笑罷童年(窄門/威權)》(里巷工作室)
這是一部透過映像及人物的對話,由問題的根本全面探討台灣教育現實的影帶,切入問題的核心,真誠 而無所避忌,為了下一代,為了天下父母,也為了你我的明天。………
總策劃:黃武雄 編 劇:黃武雄、林川惠 字 幕:廖 美攝 影:古國威、陳佩英、賴曉黎 剪 輯:陳佩英、林川惠、鄭 本
音 樂:杜文仁、鉅家 旁 白:莊介侖、鄭 本、陳佩英
⊙關於作者:黃武雄 (台大數學系教授)
1977《如何教高中數學?改進中的數學教學》台北:正中。(2刷,299頁)
1987《木匠的兒子》台北:民生報。
1994《童年與解放》(原名:人與世界)台北:人本。
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1版)
1995《黑眼睛的困惑》台北市:人本。
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2版,270頁)
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
杜文仁(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文山社大講師。從廣義的哲學角度來做哲學,特別是宗教與藝 術)1990《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一章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關於教改
黃武雄〈教改怎麼辦?〉http://www.community-univ.org.tw。(必讀)
黃光國〈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http://www.highqualityeducation.com 吳聰敏、駱明慶〈好老師,莫強求〉http://ccms.ntu.edu.tw/~ntut019
黃武雄《台灣教育的重建》,遠流出版。
李丁讚〈行動細節,教改成功關鍵〉中國時報7.26,見附檔。
李天健〈教育改革的路線檢討—重估「結構—自主」路線〉見附檔。 鄭婉琪〈教育重建連線與快樂學習連線的矛盾〉見附檔。
10.【原住民族繪本】
11.【新住民繪本】
12.【中國少數民族繪本】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