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大洋洲民族誌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Oceania Ethnograph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目的在於建立修課學生對大洋洲民族誌之認識,將透過民族志之閱讀與分析,本課程將帶同學們大洋洲多元文化與當代議題。本課程上課方式為教師授課、學生導讀、課堂討論,紀錄片賞析和專題演講。本課程教材將包含英文民族誌和英文紀錄片(見下列週次進度),請有意修課同學自行斟酌。

※本堂課要求事前閱讀指定文獻並與課堂中一同討論

※本課程修課生缺席次數不得超過三次(特殊情況除外)

※課程會因應實際上課狀況調整

 

!請注意!第一堂課因教師執行移地研究停課乙次,將於第二週與修課同學討論補課時間,如欲加簽者請寄email至yayutchen@gmail.com。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目標在於使同學修畢之後能熟悉大洋洲研究脈絡與經典著作。學習成效包含:

    (1)認識大洋洲區域殖民接觸前的人群移動

    (2)認識大洋洲傳統社會文化的經典民族志

    (3)認識大洋洲與殖民帝國接觸和被殖民的歷史

    (4)認識當代大洋洲重要議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本課程課前預習時間為3小時,課後複習為2小時

    週次

    Week

    課程內容

    教學活動與作業

    指定閱讀與延伸閱讀文獻

     

    學習投入時數

     

    課堂講授

    課程前後時數

    1

    9/13

    導論

    • 教師講課

     

    3

    3

    2

    9/20

    認識群島之洋

    • 教師講課
    • 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2018,《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2新南太平洋社會;2-1我們的群島之洋;2-2海洋長在我心)
    • Teaiwa, Teresia 2006On analogies: Rethinking the Pacific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18(1): 71-87       

    3

    3

    3

    9/27

    殖民接觸前的歷史

    • 教師講課
    • 學生導讀
    • 課堂討論
    • 張至善,2020,〈樹皮布與南島語族遷徙:以構樹的親緣地理學追踪南島語族在太平洋的擴散〉。《臺灣學研究》251-38導讀1
    • 臧振華,2012,〈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1)87-119導讀1
    • 邱斯嘉,2009,〈從考古的證據看太平洋文化的起源與變遷〉,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頁13-104,臺北市:臺灣商務。導讀2
    • Bellwood, Peter2021,〈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南島起源》,頁44-60導讀2
    •  

    3

    3

    4

    10/4

    殖民接觸

    • •教師講課
    • 學生導讀
    • 課堂討論
    • 大衛.伊格勒,2022,《打造太平洋: 追求貿易自由、捕鯨與科學探索, 改變人類未來的七段航程》。台北:八旗文化(第二章疾病、性與原住民;第三章 人質與俘虜)導讀3
    • 尼可拉斯‧湯瑪斯,2021,〈太平洋的帝國時代〉,《太平洋的多重歷史:大洋、土地與人群》,頁105-130導讀3
    • 林開世,2004,〈西方殖民勢力對大洋洲的入侵〉,《歷史月刊》199: 51-57導讀3

    3

    3

    5

    10/11

     

    政治與權力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新幾內亞&澳洲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指定閱讀文獻:

    • 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2018,《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4-2願你的國降臨論東加貴族政治的民主化) 導讀4
    • 童元昭,2008,《群島之洋: 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第四章 大洋洲的領導權類型與轉變)導讀4
    • 馬騰嶽,2012,〈歷史之島:接觸西方與夏威夷王國的建立〉,《Pono 當代「夏威夷人」的政治運動、國族主義與認同:法律與文明作為抵抗權力的策略》,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34-94導讀5

    3

    3

    6

    10/18

    性別與性向10/22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東加
    • 紀錄片放映(第二堂課)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三堂課)

    指定閱讀文獻:

    • Mead, Margaret 1928 Coming of Age in Samoa. New York: William MorrowMargaret Meed著;周曉虹等譯,1995,《薩摩亞人的成年》。臺北:遠流)(第1213章)  導讀6
    • 《跨性夏威夷》紀錄片賞析

    3

    3

    7

    10/25

    經濟與交換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帛琉&馬紹爾群島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 陳玉苹 2013 面向他者:十六至十九世紀帛琉與歐洲商人的接觸. 南島研究學報, 4(2), 35-54導讀7
    • 陳玉苹2019。文化商品化與文化保存:帛琉故事板於當代的發展。逢甲大學第四屆歷史與文物研討會《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論文集。導讀7
    • 郭佩宜 2008 協商貨幣: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動態貨幣界面. 台灣人類學刊, 6(2), 89-132導讀8
    • Thomas, Nicholas. "Exchange systems, political dynamics, and colonial transformations in nineteenth century Oceania. . In Peter Bellwood, James Fox, and Darrell Tryon (eds),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Chapter 14, Pp. 287-308.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導讀9

    3

    3

    8

    11/1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紐西蘭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 Lambert‐Pennington, K. (2007). What remains? Reconciling repatriation, Aboriginal cultur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ast. Oceania, 77(3), 313-336. 導讀10
    • 艾莉絲•普洛特,2022,《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台北:原點。(ch 6,7,11,13,21導讀11
    • 童元昭,2008,《群島之洋: 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第三章 不可異化的財富)導讀11

    3

    3

    9

    11/8

    專題演講

    • 專題演講
    • 討論
    • 專題演講(邀請中)
    •  

     

     

    10

    11/15

    大洋洲核武試驗場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一二戰時期的大洋洲
    • 紀錄片放映(第二堂課)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三堂課)

     

    • Holly M. Barker,賴彥穎 譯,2021《為馬紹爾喝采:在後核武、後殖民世界取回掌控權的島國》。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第五章 與土地分離)+ 第四章 民族誌與馬紹爾的歷史敘事導讀12
    • 馬特‧松田,2022,《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導讀12
    • The Forgotten Nuclear War - Bombs on Bikini Atoll》紀錄片賞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qoiT-RS4A&ab_channel=WELTDocumentary

    3

    3

    11

    11/22

    食物地景與健康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  
    • Cottino, G. (2014). Obesity" epidemic" in the Kingdom of Tonga. Critical notes on the" right" body size. Journal des anthropologues. 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s anthropologues, (138-139), 65-87. 導讀13
    • 賈德‧戴蒙,2014,〈健康四宗罪:鹽、糖、油、懶〉,《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頁388-427導讀13
    • 童元昭 2012 大溪地唐餐/Maa tinito的在地性. 中國飲食文化, 8(2), 71-102導讀14
    • Hao-Li Lin. 2016The Resilient Landscape: Fijian Village Gardens in the Age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e”,《臺灣人類學刊》14(1):113-148導讀14
    •  

    3

    3

    12

    11/29

    主權運動與土地權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薩摩亞&夏威夷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 Osorio, J. K. 2001. "What Kine Hawaiian Are You?" A Mo'olelo about Nationhood, Race,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Sovereignty Movement in Hawai'i. Special issue,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13 (2): 359-79. 導讀15
    • 官大偉*, 2016.04, '族群、地權與發展:斐濟經驗之探討, ' 民族學界, No.37, pp.3-36導讀16
    • 郭佩宜,2009當地景遇到法律: 試論所羅門群島土地的法律化及其困境。考古人類學刊第69 143-182導讀16
    • 《使命灣:第507天》紀錄片賞析(27 分)

     

    13

    12/6

    氣候變遷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斐濟
    • 紀錄片放映(第二堂課)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三堂課)
    • 《艾諾特的方舟》紀錄片賞析(77分)
    • Carter, George. "Establishing a Pacific voice in 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The new Pacific diplomacy 1 (2015): 205-218. 導讀17
    • 趙恭岳(2021)。〈國際氣候發展議題中太平洋島國角色:氣候服務的觀點〉,《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6:頁29-35導讀18
    • Farbotko, C., & Lazrus, H. (2012). The first climate refugees? Contesting global narratives of climate change in Tuvalu.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2(2), 382-390. 導讀18

    3

    3

    14

    12/13

    當代遷徙與文化復振

    • 教師講課(第一堂課):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第二、三堂課)
    • 杜侃倫,2016,〈亞浦造舟傳統的復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亞浦州的實地研究〉,《民族學界》37:37-66導讀19
    • 童元昭 2009 踏浪⽽⾏洋洲群流動的經驗。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類學的洋洲研究。第⼀⾄⼆⼀⾴。台北:商務印書館。導讀19
    • 詹姆斯‧克里弗德,2017,〈原民銜接〉,刊於《復返:21 世紀成為原住民》,頁63-84導讀20
    • Island solider紀錄片觀看(1hr 22min*將視能否取得決定

    3

    3

    15

    12/20

    新區域互動與連結1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
    • 同學事前準備相關新聞
    • 蔡志偉,2007,〈臺灣的南島民族外交〉,《台灣國際研究季刊》3(3)161-186導讀21
    • 郭佩宜、李政政、Sra Manpo Ciwidian2022,合作交流與社會連結:試論臺灣在大洋洲合作援助計畫的新契機,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8期。導讀21https://icdfblog.org/2022/06/30/development_focus_quarterly_issue8_06/

    3

    3

    16

    12/17

    新區域互動與連結2

    • 同學分配導讀與討論
    • 同學事前準備相關新聞
    • 陳玉苹,2022,從福爾摩沙人到南島民族:臺灣「向南島連結」之現象分析,原住民族文獻,53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662導讀22
    • Huang, S. M. (2022). Indigenous heritage in diplomacy: repositioning Taiwan in the Austronesian network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2(1), 72-86. 導讀22

     

     

    17

    1/3

    校外教學

    校外教學

    參觀「Kemasi Maza 立足臺灣,連結南島」─原住民族文化特展

    https://www.tacp.gov.tw/News/NewsInfo?ID=e051421b-b2e4-4afd-9184-0528b25a0888

     

     

    18

    1/10

    繳交參訪心得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狀況: 20%
    2. 導讀與討論狀況(小組作業):30%
    3. 紀錄片賞析心得(個人作業): 30%
    4. 參訪報告(個人作業): 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請見各週次進度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