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主以日本統治50年台灣時期的「理蕃」政策為授課重點,但是講述範圍可從清末一直到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的1950年代。日本殖民政策的理解,有助於台灣原住民族史基本架構的認知,因此本課程中分析制度、法律(慣習)、文化、族群關係、性別、土地問題等,分別以一單元來論述。同時因教材中有日文,因此上課中培育學生的閱讀日語文獻的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日據時期的理解,有助於戰後原住民政策的變遷。
主以政策與文化概念的分析,有助於更進一步的達到異文化比較的能力。
從實際歷史事件的分析,更能理解到當代原住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人物、事務、物資等角度,觀察檢視原住民與大自然的關係。
從跨越清代、日據時期、戰後1950年代的廣角視野,論原住民族。
綜合討論 : 如何重建台灣原住民精神文化及未來展望。
課程主以日據時期為內容論述,因此其中接觸到日文文獻,有助於學生的日文獻閱讀能力的提高。
提高日本、中國(清代與戰後國民政府)與台灣原住民族之間的異文化比較的能力。
強化歷史人類學的能力。
從文化變遷過程中,掌握人類文化的真面目的同時,培養對大自然環境的關懷與反省的能力。
思考國家以強大力量改變「野蠻」為「文明」的作法中,產生嚴重人權破壞的事實,提出自我的反省。
思考原住民族如何爭取該獲得的社會正義,同時思索如何補救方案。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導論: 臺灣與海洋
授課前 預習史明《台灣四百年史》緒論。
課堂上閱讀並討論如何從世界觀建立原住民的現代史。(1)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從事件看歷史 : 如牡丹社事件、霧社事件、大分事件評述
授課前 預習許介鱗編著《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解說,及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
關係史》結論,以及大分事件。
課堂上閱讀並討論從抗日活動中,如何建立原住民的史觀問題。(2)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何為「慣習」:論「出草文化」
授課前 預習收集有關牡丹社事件的各方論述。
課堂上共同閱讀日文獻《慣習調查報告書》(出草相關的部分)並從各論說來討論如何理解出草文化,以及建立原住民的史觀的問題。(3)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變遷中的原住民的土地 : 論「平地化」與都市化
授課前 學生收集有關原住民土地問題的民族學,社會學、法律學各學者論述。
課堂上共同討論如何理解土地的變遷,以及理解當代的原住民的土地與生活「現代化」問題。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國慶連假
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保留地」
授課前 學生收集有關國家公園相關的法律學論述。
課堂上閱讀《理蕃之友》上的一篇日文獻並共同討論,如何理解「蕃地」變「國家公園」的土地所有權變更問題,以及當代原住民族土地與國家的關係。(1)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抵抗」與「親日」
授課前 學生收集有關抗日事件相關的學者各種論述的資料。
課堂上閱讀傅琪貽《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抗日史研究》上的一篇泰雅族1900年抗日事件為題材,共同討論如何建立原住民的「正義」問題,以及當代原住民族與國家的關係。(2)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理蕃」政策: 「觀光」與「討伐」
授課前 學生收集有關抗日事件相關的學者各種論述的資料。
課堂上閱讀傅琪貽《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抗日史研究》上的一篇泰雅族1904-5年抗日事件為題材,共同討論如何建立原住民的「正義」問題,以及當代原住民族與國家的關係。(3)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
復原清代的「理番」: 論平埔族
授課前 學生閱讀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翻譯楊南郡)。
課堂上閱讀傅琪貽翻譯《台灣蕃人事情》有關平埔族部分,共同討論如何認識「族群分類命名」問題。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
期中考
法律上的高砂義勇隊
授課前 學生閱讀相關高砂義勇隊的學者各論述。
課堂上閱讀傅琪貽<高砂義勇隊是「志願」還是「強擄」?.>,並共同討論日據時期「皇民化」問題。(1)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皇民化與日語政策
授課前 學生收集相關「皇民化」與語言政策的各論述。
課堂共同討論日據時期「皇民化」問題。(2)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第二次戰爭結束時
授課前 學生閱讀伊藤金次郎《台灣不可欺記》或《秘錄 終戰前後的台灣》或《秘話 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
課堂共同討論日據時期「皇民化」與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問題。(3)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原住民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授課前 學生收集相關原住民的「二二八」與國民政府山地政策的各論述。
課堂共同閱讀傅琪貽<台灣光復初期原住民民族自救思想>與<台灣原住民的白色恐怖--泰雅族省議員林瑞昌為例-->討論島內冷戰體制問題。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制度與法治:主以阿美族社會變遷來論
授課前 學生收集相關阿美族「化番」說的各論述。
課堂共同討論日據時期及國民政府的分類「平山」問題。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談「蕃地開發」與三井
授課前 學生收集相關「蕃地開發」相關的資料。
課堂共同討論「蕃地開發」具體以三井的例子來討論。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
原住民的女性與社會地位
授課前 學生收集相關原住民「雛妓」等相關的資料。
課堂共同閱讀傅琪貽<泰雅少女的祈禱--女性貞操與社會地位>來討論原住民女性被汙衊的問題。
課後 學生寫心得報告 。
.期末考週
每周課程,主以一個主題為內容上課,但有必要時主題延長論述到下周。
各單元,基本上都有參考資料。
老師提供既定的教材,讓學生事先閱讀並準備討論之用,有必要時邀請校內外專家來共同討論。
預習時有講義及參考史料等閱讀性質的教材。
無安排課外活動,主以在課堂上上課。
課後作業,主要在課堂上討論過後的內容重新整理成課堂報告書。
【學習投入時數】
學生上課前與後共花4個小時預習與複習課程指定閱讀與完成作業。
出席與參與討論 :上完後再整理課堂內容並整理成隨堂報告。
出席與發表 : 每人針對自己負責的單元,事先作準備,並在課堂上作口頭導論,整理單元的討論點。
期末研究報告: 期中先提出研究報告的構想(含資料收集方式與大綱),後在課堂上公開發表,接受班上同學的回應,再作修改完成書面報告。字數約1萬字。交報告主以電子檔,副以紙本交出在學校所規定的時間之內。
出席不到一半時數者,列入約談對象,經此深度理解之後,決定最後的分數。
討論與課堂發表(含單元報告書)不踴躍者,列入不及格的參考名單之中。
期末報告準備過程以及研究報告不完整者,不及格。
以上條件合乎者,打85分至95分。
林修澈編著《南庄事件與日阿拐》,苗栗縣文化局,2004。
傅琪貽《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抗日史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
藤井志津枝《理蕃》,文英堂,1997。
藤井志津枝《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許介鱗編著《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臺原出版社,2000。
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關係史》,金禾出版社,1992。
石田浩《共同體としての中華》,田畑出版社,1993。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遠流,2012。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遠流,2012。
伊能嘉矩《台灣蕃人事情》,台灣總督府,1900年(2016年傅琪貽翻譯成中文並加以解說)。
《理蕃志稿》四冊,台灣總督府,1910--1937。
《理蕃之友》三冊,台灣總督府,1931-1940。
《戰後初期的台灣》,國史館,2015。
曾建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聯經出版社,2005。
曾建民《台灣1946‧動盪的曙光》,人間出版社, 2007。
許介鱗《台灣史記》,文英堂,1998。
伊藤金次郎《台灣不可欺記》,文英堂,2000。
《秘錄 終戰前後的台灣》,文英堂,2001。
《秘話 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文英堂,2002。
政大民族系刊物<民族學界>中的相關論文
21.《亞洲人民會審---日本殖民主義》,文英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