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透過閱讀國內外文獻,以公共行政的角度來認識災害防救相關議題,授課方式包含講課與課堂討論,課程主要由學生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問題,授課教師協助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並講解課程主題;此外,修課學生需以本課程中習得的理論為基礎,撰寫與災害防救主題有關的個人研究計畫書或個案分析紙本報告,於期末課堂上進行口頭報告。本課程依照修課學生之研究興趣,藉由閱讀相關理論累積專業知識,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提升修課學生未來從事災害防救相關研究與議題分析之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透過公共行政的角度來認識災害防救,以幫助學生:1) 學習災害防救、災害風險的基本概念;2) 從協力治理的角度了解府際合作與跨部門合作在災害防救中的重要性3) 認識台灣災防組織、體系、與政策;4)思考災害防救過程中,風險、政治與行政、非營利組織、社區、公務人力與能力、媒體、資訊、傳統知識等議題所扮演的角色;5) 探討目前災害防救研究及實務之主要議題。學生期能藉由研讀資料與文獻、課堂討論、和個案分析,培養研究與評論的能力,進而分析探討台灣政府災害防救的體制與政策。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9/11課程簡介 |
課程大綱 |
講解課程進行方式 |
2 |
9/18災害防救概論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3 |
9/25公共行政看災害防救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4 |
10/2災害防救體制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5 |
10/9國慶連假 |
||
6 |
10/16災害防救與風險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繳交期末報告主題] |
7 |
10/23災害防救與政治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8 |
10/30災害防救與協力治理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9 |
11/6災害防救與府際關係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0 |
11/13災害防救與非營利組織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1 |
11/20災害防救與社區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2 |
11/27災害防救與公務人力與能力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3 |
12/4災害防救與傳統知識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4 |
12/11災害防救與媒體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5 |
12/18災害防救與 資訊傳播 |
見附件 |
提問、講課與討論 |
16 |
12/25期末口頭報告 |
個人期末報告簡報 |
學生報告與回饋 |
17 |
1/1 跨年連假 |
||
18 |
1/8自主學習 |
參加校內外單位舉辦與 本課程主題相關之學術活動 |
各周指定閱讀教材
1. 課程簡介
2. 災害防救概論
王价巨等,(2017)。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台北:五南。Ch1. 災害管理內涵與重要觀念
王价巨等,(2022)。災害來了怎麼辦:學校的防災教育祕笈。台北:五南。Ch1. 防災教育角色、概念與內涵。
McEntire, D. A. 2015. 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Ch.1 Knowing What to Expect Ch.2 Understanding the Actors
3. 從公共行政看災害防救
Urby Jr., H., and D. A. McEntire. 2014. “Apply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Management into Disas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 Emergency Management, 11(1): 39-60.
Comfort, L. K., W. L. Waugh, Jr., and B. A. Cigler (2012)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ergence, evolution, expans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2(4): 539-48.
Kapucu, N., Arslan, T., & Demiroz, F. (2010). Collabora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19 (4):452-468.
4. 災害防救體制 [小組導讀與課堂討論]
林貝珊、盧鏡臣、鄧子正,(2016)。〈台灣近年重大災害及其對防救災體系之影響回顧〉,收錄於《蛻變警大八十年警察科技論文選輯》,頁361-386。
李秉乾等,(2016)。災害管理與實務。台北:五南。。Ch2. 災害管理機制; Ch3. 防災體系與分工。
楊永年,(2020)。救災體系。台北:五南。Ch2. 救災體系基礎概念
5. 國慶連假
6. 災害防救與風險
王价巨等,(2017)。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台北:五南。Ch2. 災害風險管理
許耿銘(2017)都市水患風險脆弱性之初探--臺南市空間與非空間因素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74,149-191。
Han, Z., Liu, J., & Wu, W. N. (2021).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authorities,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and natural hazards risk perception. Risk, Hazards & Crisis in Public Policy, 1-17.
7. 災害防救與政治
湯京平、蔡允棟、黃紀,(2002)。災難與政治:九二一地震中的集體行為與災變情境的治理。政治科學論叢,16,137-162。
游清鑫、蔡宗漢、林長志,(2017)。政治課責與選民投票行為—以 2014 年高雄氣爆事件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4),101-138。
Wang, W., & Li, T.-S. (2020). Responding to Typhoon Risk: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aiwan Local Elected Official’s Suspension Decisions. 臺灣政治學刊, 24(2):151-198.
8. 災害防救與協力治理
王俊元,(2019)。協力災害治理:韌性系統建構與網絡管理策略。台北:五南。Ch2. 協力災害治理的發展
謝儲鍵、林煥笙、陳敦源(2015)。緊急災害管理中之協力網絡分析:以莫拉克風災災後的教育重建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62,59-125。
吳偉寧、謝政勳,(2018)。自主防災社區運作之經驗分析-高雄市永安區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17(1),89-105。
9. 災害防救與府際關係
Kuo, Ming-Feng and Chun-yuan Wang. 2017. “In the Twilight Zone of Collabora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Experience of Flood Control in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aiwa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8(2):68-85.
張鎧如,(2018)。初探我國地方政府從事災害防救組織協力之動機:理論與實務的比較,公共行政學報,54:79-125。
張鎧如,(2021)。地方公所推動社區自主防災之角色與限制:知識中介理論觀點,公共行政學報,60:1-45。
10. 災害防救與非營利組織
林淑馨,(2020)。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政府災害防救之協力經驗。政治科學論叢,65,191-236。
楊永年,(2020)。救災體系。台北:五南。Ch9. 救災體系─非營利組織
Brudney, J. L., & Gazley, B. (2009). Planning to be Prepare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in County Government Emergency Planning.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32(3), 372-399
[參考]Simo, Gloria, and Angela L. Bies. (2007). The Role of Nonprofit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 Expanded Model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 (S1):125-142.
11. 災害防救與社區
王价巨等,(2017)。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台北:五南。Ch3. 社區韌性與災害管理
Wu, W. N. (2020). Disaster-Resistant Community: An examination of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Natural Hazards, 101(1), 125-142.
劉怡君、陳亮全(2015)防災社區之回顧與課題。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4(2),59-81。
12. 災害防救與公務人力與能力
林柏州、張鎧如,(2015)。災害防救公務人員協力職能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60,91-136。
Van Wart, M., & N. Kapucu. (2011). “Crisis Management Competencies.”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3(4): 489-511.
吳武泰、王怡文、呂大慶、郭家維、何承遠,(2020)災害防救國家考試:人力需求與召募考選分析。國家菁英季刊,13(2),103-137。
[參考] Waugh, W. L., & G. Streib. (2006). “Collaboration and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131-40.
13. 災害防救與傳統知識
官大偉,(2015)。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災害管理: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之泰雅族部落為例。地理學報,76,97-132。
吳杰穎、陳亮全,(2020)。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與部落災害韌性。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9(2),33-50。
王俊豪、陳美芬,(2015)。原住民部落因應氣候災害風險之行動研究。台灣農學會報,16(3),197-211。
14. 災害防救與媒體
Wukich, C. (2015). “Social media us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13(4): 281-294.
王价巨等,(2017)。災害管理:13堂專業的必修課程。台北:五南。Ch13. 災害報導的光與影
盧鏡臣、周素卿、江尚書(2011)。重大災害事件對媒體議題設定及政府決策之影響基隆河流域河川整治的個案研究。地理學報, 63, 89-113。
15. 災害防救與資訊傳播
楊永年,(2020)。救災體系。台北:五南。Ch3. 救災資訊。
吳宜蓁,(2011)。運用網路社交媒體於風險溝通-以2009-2010年台灣政府H1N1防疫宣導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15,125-159。
Hu, Q., An, S., Kapucu, N., Sellnow, T., Yuksel, M., & Freihaut, R. (2022), Dynamic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on twitter: The case of Hurricane Irma. Disasters.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https://doi.org/10.1111/disa.12547
[參考] 蒂莫西.庫姆斯、黃懿慧(2020)。〈危機傳播管理的前世今生:經典危機溝通
理論的再思考〉。《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3期,頁1–19。
16. 期末口頭報告
17. 跨年連假
18. 自主學習
[重要]請修課同學事前閱讀每周指定教材,針對該周指定教材提出課堂討論問題,每篇文獻請提出1-2項問題,並於上課前二天(即週六)晚上12:00前上傳至Moodle。授課教師將以這些提供做為授課方向與討論主題之依據。
一、期末報告(40%):博士生須以最近國內外與災害防救有關的個案為背景,運用本課程所學之相關理論進行文獻探討,並嘗試採用量化或質化研究方法分析,撰寫一份研究計畫書,並在期末發表口頭報告和繳交書面報告,若選擇撰寫完整之實證分析研究,期末報告分數將酌予加分。碩士生可選擇如前述的研究計畫書,或挑選一項災害防救有關主題之個案撰寫個案研究分析作為期末報告。
90分以上 |
優異,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能靈活運用課堂理論,結合與分析所選政策,並能於結論提出獨特見解。 |
89-85分 |
優良,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脈絡清楚,也能將理論與政策結合提出分析,但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結論原創性不足。 |
84-80分 |
佳,內容符合要求,報告有清楚的架構,可見小組成員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做出有條理的論述,但理論與政策結合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較為薄弱。 |
79-75分 |
普通,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無法將理論與政策做緊密的連結,報告的脈絡不清楚,結論 也缺乏小組對於政策深入分析。 |
74-70分 |
尚可,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架構鬆散,理論與政策連結不明,脈絡與文字論述不清楚,結論也未能呈現小組的分析與觀點 |
69-65分 |
待加強,內容勉強符合基本要求,但架構不清且理論與政策連結不明,文字論述能力亦薄弱,也未能於結論中知悉小組的分析觀點。 |
64-60分 |
及格,內容勉強符合基本要求,報告欠缺架構,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結論。 |
59分以下 |
不及格,內容完全不符合基本要求,並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
二、論文評析作業(30%):
本學期當中,為了確保同學上課的參與,並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批判性的思索,修課學生將負責完成五篇文獻評析報告。同學在學期中必須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堂文獻五篇,分別繳交五份評析文章,並放上Moodle。每篇至少1000字(單行間距12號字形約一頁A4)。內容請包括下列三個項目:
三、自主學習成果報告(15%):
請於本學期中,參加一場與本課程主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術演講、工作坊或是論文研討會,並摘要寫下該場次演講的主題內容,以及個人對該主題的心得與反思,至少1000字(單行間距12號字形約一頁A4),並提供參與活動的證明(如主辦方提供的參與證明或是會場照片)。如果選擇參加線上演講或是學術研討會,請提供截圖作為參與證明。內容請包括下列三個項目:
評分標準參考:
90分以上 |
優異,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個人心得與反思內容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並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有效串聯。 |
89-85分 |
優良,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也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串聯,但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84-80分 |
佳,報告內容符合要求,但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79-75分 |
普通,報告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且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74-70分 |
尚可,報告內容勉強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也未能呈現個人的反思、觀點或是對於該學術活動的評論與提問。 |
69分以下 |
不及格,報告內容不符合基本要求,報告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個人啟發或反思,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
四、課堂出席與參與(10%)
將參照事前課堂提問內容、課堂上發言次數,與出席情況計分。
如前述國內外期刊論文、專書、專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