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民主的政府不一定是創新的政府,政府雖然是民主理論中的核心要素,但是當民主代議政治充滿了民眾的不滿和不信任,對民主滿意的調查結果每況愈下,民主赤字就會產生。在自由民主生活下的民眾需求越來越多,但是原本的政府體制卻無法回應,供需之間的不平衡,政府迫切地需要公共領導力與民主創新。因為民主創新使公民能夠直接參與公共行政和治理,尤其是在公共政策的設計,實施和控制中。公民無需經過政治黨派和民選政治家的調解就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偏好,而參與式治理則是不斷加深民主的一種方式。但是,“參與式”的波動和“審議民主的轉向”並不能免除理論上的挑戰和經驗上的限制,而民主創新展現自身作為選舉和代表機構的可行替代方案的具體能力卻尚未得到展現。因此,本課程討論當前自由民主的轉變,以及民主創新的參與模型所帶來的挑戰,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介紹參與式民主和審議式民主的創新模式,做為補充和修正的選擇,並評估其極限和挑戰;第二部分,集中在世界範圍內實施的民主創新案例研究,許多不同的城市和國家紛紛嘗試新型態的民主參與模式,台灣也從2000年後陸續引進,微型公眾參與、大型審議式民調,參與式預算,並隨著新興科技的進步不僅促使電子化參與,公民也運用新興科技進行群體協作,這部分在尋求在規範性討論和經驗證據之間尋求平衡,並尋求更多和最近的經典例子的組合。第三部分和民主創新的有效性和評估問題,讓學生瞭解如何可以提高”民主素質”的問題。最後一部分是探討群體的公共領導力以及地方創生的新興參與議題。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結合了民主理論和比較政治的要素,引入了參與式民主和審議民主的規範性討論,並藉鑑了在不同“城市”實施的民主創新的比較分析。因此,課程目標和成效在讓學生能夠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9/15 |
課程介紹 |
|
課程大綱介紹 導讀分組 |
3hr |
3hr |
2 9/22 |
開始改變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3 9/29 |
參與式/審議式治理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4 10/6 |
參預式預算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5 10/13 |
|
參與式預算實作演練初階課程 |
|
|
|
6 10/20 |
微型公眾參與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7 10/27 |
大型的公共參與/審議式民調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8 11/3 |
線上審議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9 11/10 |
群眾外包與公民科技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10 11/17 |
數位科如何深化民主? |
專家分享或桌遊活動 |
|
|
|
11 11/24 |
社區組織參與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期中提案報告上傳至Moodle |
3hr |
3hr |
12 12/1 |
民主創新的效能與評估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13 12/08 |
經驗交流與分享 |
專家演講 |
|
|
|
14 12/15 |
參與式民主的挑戰與批評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15 12/22 |
協力式創新 |
協力式創新個案討論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3hr |
3hr |
16 12/29 |
公民、民粹主義者、菁英和專家,我們究竟討厭/相信誰? |
|
個案介紹與討論 |
|
|
17 1/6 |
引領地方創生
|
|
|
|
|
18 1/12 |
專題報告 |
|
小組口頭報告 |
3hr |
6hr |
課堂出席與參與討論 20%
課堂導讀 30%
民主創新參與模式的個案介紹 20%
期末專題報告 30%
為每週上課指定的內容詳細閱讀,製作ppt,並且針對每周的文章每一篇設計2-3題討論題目,以供同學課堂進行討論,加深對主題的了解。
根據本學期每周主題,尋找自己有興趣城市或組織所舉辦的公民參與模式,並在指定的周次,在課堂上進行介紹。
運用個案研究,可透過訪談或者二手資料蒐集,書面內容須包含下列各項:
a. 簡述個案背景與問題意識。
b. 解釋為何選擇此個案?以及此個案的特色或價值為何?
c. 希望藉由此個案獲得甚麼?想要回答甚麼問題?
(2)個案介紹
a. 需介紹個案完整的人、事、時、地、物,即為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或團體是誰?
所發生的政策或事件內容是甚麼?何時發生?為何發生?影響的範圍或地區?
b. 個案內容介紹應具體依照時間順序進行闡述,包括個案發生的背景、發生的
過程以及最後的結果。
c. 個案內容皆須標注資料來源,資料內容的引用可從報章雜誌、期刊論文或是政
府相關文件與檔案(法條)等中蒐集獲取;
(3)與理論結合
a. 將個案結合相關理論,例如此個案與公共行政中哪個理論有關?個案與理論所預期的有何異同?以及其可能的解釋因素。
(4)結語:
a. 總結個案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內涵,並提出對於此個案或是理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