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公共領導與民主創新

Course Name: Public Leadership and Democratic Innov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民主的政府不一定是創新的政府,政府雖然是民主理論中的核心要素,但是當民主代議政治充滿了民眾的不滿和不信任,對民主滿意的調查結果每況愈下,民主赤字就會產生。在自由民主生活下的民眾需求越來越多,但是原本的政府體制卻無法回應,供需之間的不平衡,政府迫切地需要公共領導力與民主創新。因為民主創新使公民能夠直接參與公共行政和治理,尤其是在公共政策的設計,實施和控制中。公民無需經過政治黨派和民選政治家的調解就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偏好,而參與式治理則是不斷加深民主的一種方式。但是,“參與式”的波動和“審議民主的轉向”並不能免除理論上的挑戰和經驗上的限制,而民主創新展現自身作為選舉和代表機構的可行替代方案的具體能力卻尚未得到展現。因此,本課程討論當前自由民主的轉變,以及民主創新的參與模型所帶來的挑戰,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介紹參與式民主和審議式民主的創新模式,做為補充和修正的選擇,並評估其極限和挑戰;第二部分,集中在世界範圍內實施的民主創新案例研究,許多不同的城市和國家紛紛嘗試新型態的民主參與模式,台灣也從2000年後陸續引進,微型公眾參與、大型審議式民調,參與式預算,並隨著新興科技的進步不僅促使電子化參與,公民也運用新興科技進行群體協作,這部分在尋求在規範性討論和經驗證據之間尋求平衡,並尋求更多和最近的經典例子的組合。第三部分和民主創新的有效性和評估問題,讓學生瞭解如何可以提高”民主素質”的問題。最後一部分是探討群體的公共領導力以及地方創生的新興參與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結合了民主理論和比較政治的要素,引入了參與式民主和審議民主的規範性討論,並藉鑑了在不同“城市”實施的民主創新的比較分析。因此,課程目標和成效在讓學生能夠

    1. 學習識別參與式民主和審議民主規範性論點
    2. 理解創新的參與模式如何實施,以及其實施的局限性
    3. 瞭解不同創新參與模式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影響的問題。
    4. 認知如何引領群體的智慧,以及地方創生的案例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9/15

    課程介紹

    1. New forms of democracy?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

    課程大綱介紹

    導讀分組

    3hr

    3hr

    2

    9/22

    開始改變

    1. Eizaguirre & Parés. 2018. Communities making social change from below. Social innovation and democratic leadership in two disenfranchised neighbourhoods in Barcelona
    2. 社群治理與社會創新
    3. 王維綱 (2014) 地方開放創新系統下的鄉村發展新活路: 竹山小鎮文創公司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建構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3

    9/29

    參與式/審議式治理

    1. Fung and Wright 2003. Thinking about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2. Pogrebinschi, 2018. Ca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A response from Latin America
    3. 柯于璋 (2009) 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
    4. 湯京平、簡秀昭、張華(2003) 參與式治理和正義的永續性 比較兩岸原住民發展政策的制度創意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4

    10/6

    參預式預算

    1. Yves et al., 2012. Transactional models of CP_the case of PB
    2. 蘇彩足 (2017) 公部門推動參與式預算之經驗與省思
    3. 萬毓澤 (2015) 巴西愉港的PB_神話與現實
    4. 傅凱若 (2020) 民主創新與公共價值創造的實踐: 以台灣都會區參與式預算為例
    5. 孫煒(2020) 臺灣地方基層官僚推動參與式預算的治理模式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5

    10/13

     

    參與式預算實作演練初階課程

     

     

     

    6

    10/20

    微型公眾參與

    1. Deliberative mini-publics: Involving citizen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2. 杜文苓、張國偉、吳家純(2009) 審議民主在空間議題上的新實驗:以「中港河廊通學步道願景工作坊」爲例
    3. 林國明。國家、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_公民會議在台灣的發展經驗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7

    10/27

    大型的公共參與/審議式民調

    1. 黃東益 (2006) 審議日:治理的烏托邦或務實的民主創新工程?
    2. Kim, Kim, & Yim (2020) How deliberation changes public opinions on nuclear energy: South Korea's deliberation on closing nuclear reactors
    3. Chen (2021) How deliberative designs empower citizens’ voices: A case study on Ghana’s deliberative poll o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4. 黃東益、陳敦源、蕭乃沂 (2006) 政策民意調查: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共諮詢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8

    11/3

    線上審議

    1. Online delibe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virtual mini-publics
    2. Coleman & Sampaio (2017) Sustaining a democratic innovation a study of three e participatory budgets in Belo Horizonte.
    3. 黃東益、陳敦源 (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式民主之實踐
    4. 陳敦源、黃東益、李仲彬、蕭乃沂、林子倫 (2008) 資訊通訊科技下的審議式民主:線上與實體公民會議比較分析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9

    11/10

    群眾外包與公民科技

    1. Brabham, 2009. Crowdsour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planning
    2. Prpic, Taeihagh Melton (2014). “A framework for policy crowdsourcing” . Internet Policy and Politics
    3. Citizen Science as Democratic Innovation That Renew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Rural Areas
    4. 鄭宇君 (2014) 災難傳播中的群體力量:社交媒體促成新型態的公民參與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10

    11/17

    數位科如何深化民主?

    專家分享或桌遊活動

     

     

     

    11

    11/24

    社區組織參與

    1. 吳明儒、林欣蓓 (2014) 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行動之個案研究-以台南市北區社區旗艦計畫團隊為例
    2. 李柏諭 (2010) 實效社區治理模式的重組與實踐: 以社區大學為例
    3. 林祐聖 & 陳東升(2018) 當社區營造遇到參與式預算: 兩個社區的比較研究
    4. 楊銘澤(2020) 我國社區治理導入社區集資途徑之研究—以2018年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為例

    個案介紹與討論

    期中提案報告上傳至Moodle

    3hr

    3hr

    12

    12/1

    民主創新的效能與評估

    1. Jaske (2018) Participatory innovations and maxi-publics: The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on possibilities on perceived legitimacy at the local level in Finland
    2. Barrett, Wyman, and Schattan 2012. Assessing the Policy Impacts of Deliberative Civic Engagement
    3. 林國明、黃東益 (2004) 公民參與模式及其運用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13

    12/08

    經驗交流與分享

    專家演講

     

     

     

    14

    12/15

    參與式民主的挑戰與批評

    1. Michels and Binnema. 2018. Deepening and Connecting Democratic Proce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Pitfalls of Mini-Publics in Renewing Democracy
    2. 陳東升 (2006) 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
    3. 黃東益 (2008) 審議過後-從行政部門觀點探討公民會議的政策連結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15

    12/22

    協力式創新

    協力式創新個案討論

    個案介紹與討論

    3hr

    3hr

    16

    12/29

    公民、民粹主義者、菁英和專家,我們究竟討厭/相信?

    1. 林國明 (2006) 審議造就積極公民?公民審議、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
    2. 林祐聖 (2007) 我們沒有台上台下之分-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中的專家與常民關係
    3. Baogang He & Stig Thøgersen (2010). “Giving the people a voice? Experiments with consultative 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s in China.
    4. Gastil et al., 2016 Does the public want mini-publics? Voter responses to the Citizens' Initiative Review

    個案介紹與討論

     

     

    17

    1/6

    引領地方創生

     

    1. 林淑馨-地方創生
    2. 神尾文彦 日本地方創生與地方樞紐重要性
    3. 張淑華 (2020). 雙鑽石模型導入地方創生之探討:慢城鳳林個案
    4. 張若水 (2020). 地方政治與地方創生推動的對話
    5. 個案 柳軍亞 (2018) 臺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

     

     

     

    18

    1/12

    專題報告

     

    小組口頭報告

    3hr

    6hr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出席與參與討論  20%

    課堂導讀   30%

    民主創新參與模式的個案介紹 20%

    期末專題報告    30%

     

    1. 課堂導讀 (30%)

    為每週上課指定的內容詳細閱讀,製作ppt,並且針對每周的文章每一篇設計2-3題討論題目,以供同學課堂進行討論,加深對主題的了解。

    1. 創新的公民參與模式個案介紹 ( 20%) (個人)

    根據本學期每周主題,尋找自己有興趣城市或組織所舉辦的公民參與模式,並在指定的周次,在課堂上進行介紹。

     

    1. 小組期末專題報告 (30%)

    運用個案研究,可透過訪談或者二手資料蒐集,書面容須包含下列各項:

    1. 前言

    a. 簡述個案背景與問題意識。

    b. 解釋為何選擇此個案?以及此個案的特色或價值為何?

    c. 希望藉由此個案獲得甚麼?想要回答甚麼問題?

                    (2)個案介紹

    a. 需介紹個案完整的人、事、時、地、物,即為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或團體是誰?

      所發生的政策或事件內容是甚麼?何時發生?為何發生?影響的範圍或地區?

    b. 個案內容介紹應具體依照時間順序進行闡述,包括個案發生的背景、發生的

      過程以及最後的結果。

    c. 個案內容皆須標注資料來源,資料內容的引用可從報章雜誌、期刊論文或是政

      府相關文件與檔案(法條)等中蒐集獲取;

    (3)與理論結合

    a. 將個案結合相關理論,例如此個案與公共行政中哪個理論有關?個案與理論所預期的有何異同?以及其可能的解釋因素。

    (4)結語:

    a. 總結個案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內涵,並提出對於此個案或是理論的建議。

    1. 於課堂上進行簡報,並給予其他同學評論與回饋。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Smith, Graham. 2009. Democratic Innovations: Designing institution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Fung, Archon and Wright, Erik Olin (eds.). 2003. Deeping democrac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London: Verso.
    3. Geissel, Brigitte and Newton, Kenneth. (eds). 2012. Evaluating democratic innovations: Curing the democratic malaise. London: Routledte.
    4. Nabatchi, Gastil, Leighninger, and Weiksner. (2012). Democracy in Motion: Evaluating the Practice and Impact of Deliberative Civic Engagement
    5. 相關的文章放在Moodle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