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質性研究法

Course Na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質性研究法」為一具人文關懷之文化研究,本課程著重在培养同學理解「脈絡」、「關係」與「意義」的共建,以及培養敏銳的心與獨到的創見。課程之主要宗旨在於增進學生學習、分析、應用、實踐、創造與分享知識的興趣與能力,並期待經由質性研究法的共學歷程,能使同學具有察知重要議題、創造系統知識、應用研究方法、報告研究發現的研究技能,以及教育彼此的學養與心胸,進而對公共行政與社會科學有所貢獻。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社會科學研究⽅法的基本理論與後設分析,例如實證論、詮釋論、批判論的理解與批判。
    2. 當前「質性研究⽅法」的歷史源流、演進、優點、限制,以及在不同專業領域中應⽤的情形。
    3. 「質性研究⽅法」的理論概念、⽅法、技巧,與重要經典文獻的檢視與評析,以及最新研究發現的整體檢視與評論。

    本課程為了使本班同學培養出具行動力和批判性的思惟與想像力的研究能力,將著重提供學生檢視、體察、析評、批判與綜合概念及知識的方法。為了達成上述的目標,我們將介紹對於質性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學說,透過對各種論點、學說與理論的了解與省思,能使同學兼顧思想深度與範疇廣度,在研修、思索、批判與發表的攻讀過程中,提升吾人理論水準、質性研究方法的程度與涵養。同時,藉由案例分析,期待同學不僅將更熟知質性研究的理論,也能從實際脈絡中奠定從事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的根基。(暫訂)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周次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學習投入時數

    課堂講授

    課程前後

    1

    9/13

    課程介紹、相見歡、 師生共同設計課程

    教學大綱、個人資料表

    填寫個人資料表、共同設計課程

    3.0

    4.5

    2

    9/20

    課程介紹、 師生共同設計課程

    教學大綱、個人資料表

    填寫個人資料表、初步觀察報告、課程說明、架構分享

    3.0

    4.5

    3

    9/27

    基礎與辯證思維

    研究方法論 緒論、第1-6

    講授、分享心得與概念討論

    3.0

    4.5

    4

    10/4

    基礎與辯證思維

    研究方法論 第7-12

    講授、分享心得與概念討論

    3.0

    4.5

    5

    10/11

    基礎與辯證思維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2

    講授、分享心得與概念討論

    3.0

    4.5

    6

    10/18

    基礎與辯證思維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3-5

    講授、分享心得與概念討論

    3.0

    4.5

    7

    10/25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6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8

    11/1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7-8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9

    11/8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9-11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0

    11/15

    期中報告

    學期報告計畫書

    完成學期報告大綱

    3.0

    4.5

    11

    11/22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2-14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2

    11/29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15-19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3

    12/6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20-24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4

    12/13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引言、第1-6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5

    12/20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第7-12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6

    12/27

    基本技能與架構建立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第13-16章、實踐篇

    講授、心得分享與實作討論

    3.0

    4.5

    17

    1/3

    綜合反思

    與學期報告

    學期報告(一)

    口頭報告與書面初稿

    3.0

    4.5

    18

    1/10

    綜合反思

    與學期報告

    學期報告(二)

    口頭報告與書面初稿

    3.0

    4.5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4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 主題報告40%
    1. 自第2週起,碩士班同學針對指定閱讀「研究方法論」、「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進行提問,同學針對導讀內容進行分析與統整,題目內容需經過自身消化內斂後提出,並以課程內容為依據。
    2. 自第二週起進行課堂心得報告,以每週的閱讀進度為主要的範圍,同學須將閱讀範圍的內容進行重點摘要。
    • 學期報告30%
    1. 請每位同學於第8週提出一面學期報告大綱,據此進行學期報告撰寫。
    2. 學期報告請針對授課主題,撰寫一篇質性研究計畫書,請在期中前至少有實地到過研究場域的經驗,並說明分享場域環境,期末就初稿進行課堂報告,並於規定時間內交齊期末完整報告。
    3. 進入場域後每位同學須交田野紀錄。
    4. 期末報告須以PTT的方式進行呈現口頭報告,同時需附上初稿以追蹤同學的書寫進度。
    5. 報告之格式請參考「公共行政學報」或其他學術相關格式。
    • 課堂參與(出席、上課討論、參與不定期演講或參訪活動)30%
    1. 積極出席、上課討論及參加不定期演講或參訪活動等,皆屬於課堂參與的評分要點。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1. 江明修,2008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文化。
    2.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台北:果力文化。
    3. 紐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 江明修、曾冠球,2020,解讀政策評估:領導者的決策心法。台北:五南出版。
    2. 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台北:聯經。
    3. 謝國雄等,2007,如是我做,以身為度: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4. 陳美霞等譯,2009,研究的藝術。台北:巨流。
    5. 陳淑婷譯,丹尼爾.楊克洛維奇原著,2011,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台北:朝邦文教基金會。
    6. 蔡宏明譯,亞當.卡漢原著,2010,解決問題的思考術。台北:梅霖文化。
    7. 陳淑婷譯,亞當.卡漢原著,2016,力與愛:一趟引導社會變革的世界紀實。台北:朝邦文教基金會。
    8. 張佩瑩譯,木下齊原著,2017,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台北:不二家。
    9. 陳信宏譯,羅格‧布雷格曼原著,2018,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台北:網路與書出版。
    10.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台北:群學。
    11. 洪蘭譯,依卡.泰帕爾主編 ,2008,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台北:天下雜誌。
    12. 吳國卿、鄧伯宸譯,Daron Acemoglu & James A. Robinson原著,201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台北:衛城。
    13. 蕭瑞麟,2017,不用數字的研究 : 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三版)。台北:五南。
    14. 吳莉君譯,2010 , Tim Brown原著,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台北:聯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16. 李明譯,2010,亂序,Dee Hock原著。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17.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上、下),Earl Babbie原著。台北:時英出版社。
    18. 周寄中譯,1993,批判與知識的增長,Imre Lakatos & Alan Musgrav原著。台北:桂冠文化出版社。
    19. 周惠玲譯,1999,牧羊少年奇幻之旅,Paul Coelho原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0. 孟祥森譯,2001,你正在改變世界:有意識的演化,Barbara Marx Hubbard原著。台北:方智文化出版社。
    21.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
    22. 胡昌智譯,1997,歷史知識的理論,Johann Gustav Droysen原著。台北:聯經出版社。
    23. 胡龍騰等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原著。台北:學富出版社。
    24. 夏林清等合譯,2000,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5.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出版。
    26. 張君玫譯,1995,社會科學的理念,Peter Winch原著。台北:巨流出版。
    27. 張君玫譯,1999,Norman K. Denzin原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
    28. 張琰譯,1999,朝聖,Paulo Coelho原著。台北:時報出版社。
    29. 張家麟譯,2000,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Kenneth Hoover,Todd Donovan 原著。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30. 梁永安譯,2000,超越後現代心靈,Huston Smith原著。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31. 陳恆鈞、黃婉玲譯,2006,社會政策與計劃分析實用方法論觀點,Donald E.Chambers原著。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32. 陳孟君譯,1996,Stanley Lieberson原著,量化的反思:重探社會研究的邏輯。台北:巨流出版社。
    33. 詹志禹,2002,科學發現與知識成長:我們能從科學哲學當中學到什麼?,《應用心理研究》,第15期,頁105-127。
    34. 廖世德譯,1993,寶瓶同謀,Marilyn Ferguson原著。台北:方智出版社。
    35. 劉勝驥著,2007,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之建設。台北:巨流出版出版社。
    36. 林開忠張雯勤郭佩宜王宏仁趙綺芳莊雅仲容邵武龔宜君顧坤惠邱韻芳林秀幸,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左岸文化。
    37. 楊子申、江明修(2022)。社會企業之社會影響力評估指標建構。行政暨政策學報,74,35-68。(TSSCI)
    38. 江明修(編)(2021)。台灣當前不平等起源與對策: 跨領域的對話。台北:五南。
    39. 江明修、曾冠球(2020)。解讀政策評估:領導者的決策心法。台北:五南。
    40. 江明修、王維德(2020.06)。重新詮釋我國政府之KPI-以社會建構論之觀點。主計月刊, No.774, pp.44-48.
    41. 江明修、張浩榕(2020.04)。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之政策變遷分析:多元流程模型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Vol.12, No.2, pp.1-34.
    42. 劉江、江明修(2020.03已接受,尚未刊登)。臺灣社會企業社會資本樣態及發展路徑研究—基於12家社會企業的分析。第三部門學刊,No.25.
    43. 曾冠球、江明修(2019)。臺灣公民社會的形塑: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議題。臺灣當前經濟與社會問題(368~391頁)。台北:五南。
    44. Yang, T., & M. Chiang (2018). Policy Environments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Taiwan: a Cross-Sector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The China Nonprofit Review, 10(2), 290-318. (Scopus)
    45. 江明修(編)(2013)。社會創新與數位公益:公民社會的網路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46. 江明修(2016)。公民社會發展與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講座選輯(197-218頁)。新北市:法鼓文理學院。
    47. 江明修、鄧宗聖(2015)。台灣社會企業的創新實踐:公益與社會。轉念創新 活出生命的亮點—2014轉化個人與社會跨領域國際研討會暨香光研究學院成立特輯(67-88頁)
    48. 江明修(編)(2009)。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台北: 智勝文化。
    49. 江明修(編)(2008)。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台北:智勝文化。
    50. 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編)(2006)。 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巨流圖書。
    51. 江明修(審定)(2003)。非營利產業。台北:智勝文化。

     

    英文部分:

    1. Jong S. Jun(1994).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 Dae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al.
    2. Morgan,Gareth (200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Newbury Park: SAGE.
    3. Adèr, Herman J Mellenbergh, G. J(1999).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life, behavio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4. Cassell, Catherine & Gillian Symon (1994).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Practical Guide. Thousand Oaks: SAGE.
    5. Denzin, Norman K. & Yvonna S. Lincoln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6. Diesing, Paul (1992). How does Social Science Work?: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Lond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
    7. Flax, Jane (1990). Thinking Fragments: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 Cal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 Fonow, Mary Margaret and Judith A. Cook (1991). Beyond Methodology: Feminist Scholarship as Lived Research.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9. Green, Donald P. and Ian Shapiro (1994). Pathologi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Critique of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0. Guba, Egon G. (1990), The Paradigm Dialogue (ed.). New Delhi: Sage.
    11. Halfpenny, Peter (1982). Positivism and Sociology: An Explaining Social Life. Boston : Allen & Unwin.
    12. Heron, John (1996). Co-operative Inquiry: Research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3. Kerlinger, Fred N. & Howard B. Lee (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edition). United States: Wadsworth.
    14. Kosko, Bart (1993). Fuzzing Thinking: the New Science of Fuzzy Logic. New York: Hyperion.
    15. Lincoln, Yvonna S. and Egon G. Guba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 Delhi: Sage..
    16. Morgan, Gareth (1989). Creative Organization Theory. Newbury Park: SAGE.
    17. Morgan, Gareth (1993). Imaginization: the Art of Creative Management. Newbury Park: SAGE.
    18. Morgan,Gareth(1983).Beyond method : 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 New Delhi: SAGE.
    19. Mueller-Vollmer, Kurt (1994) The Hermeneutics Reader: texts of 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ed.). New York: Continuum.
    20. Partington, David (2002). Essential Skills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1. Yin, Robert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2. Leonard Bickman, Debra J. Rog. (2009). The Sage handbook of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23. Sarah J. Tracy(2019).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Collecting Evidence, Crafting Analysis, Communicating Impact.Wiley-Blackwell.
    24. McNabb, D. 2018. 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 Armonk, N.Y.: M.E.Sharp.
    25. Tracy, S. J. 2020.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Collecting Evidence, Crafting Analysis, Communicating Impact. N.J.: Wiley-Blackwell.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