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等質性研究」課程為政治⼤學公共⾏政學系博⼠班的課程,為「質性研究」的進階課程。過去政⼤公⾏系博⼠班有「研究⽅法論」、「質性研究法」、「量化研究法」、「⾼等量化資料分析」等課程,最近課程調整,把「研究⽅法論」調整成為「⾼等質性研究」課程。這⾨課程以碩⼠班的「質性研究法」課程為先修課程,基本上如果沒有上過「研究⽅法」或「質性研究」課程的學⽣則應先⾏補修,具體做法應先與授課教師討論。
「質性研究法」與「⾼等質性研究」課程,偏重有所不同,「質性研究法」是讓學⽣從⽥野實作中, 了解特定場域的文化現象、脈絡與本質,尤其著重在如何掌握問題與問題背後的關係結構,所以「質性研究⽅法」課程必須熟悉質性資料蒐集與質性資料分析的⽅法與技巧,例如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甚⾄是電腦輔助的資料分析歸類⼯具,然後在實作中熟練探究場域中特定問題的⽅法與技巧,並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尋求意義,進以產⽣「默會知識」。
「⾼等質性研究」著重點並非在概念、⽅法與技術層⾯,⽽是在「質性研究⽅法」的理論建構、⽅法論基礎、後設分析與批判,所以課程著重在三個層⾯: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期能協助博⼠⽣熟稔質性研究的重要學術傳承、理論、⽅法與技巧的發展起源,並奠立進⾏後設分析的哲學基礎,⿎勵博⼠⽣透過研究質性重要理論與經典研讀中,培養出深度的思辨、廣度的科技整合能⼒、⾼度的想像⼒與知識創發能⼒。此外透過⼤量閱讀與深度的辯證對話,促使博⼠⽣不只熟知如何進⾏質性研究,更能夠探討質性研究的發展歷程,並得出更深的體悟與批判力,及培養博士生質性研究的教學能力。
最後,透過「⾼等質性研究」的學習過程,使博⼠⽣能具有對於 「質性研究」的重要文獻、系統思考,及其研究分析能力,具有反思能⼒,並在上述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出更寬廣的研究⽅法,進⽽產⽣更好的研究成果, 甚⾄發展出更成熟的理論與行動知識。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周次 |
日期 |
課程主題 |
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學習投入時數 |
|
課堂講授 |
課程前後 |
|||||
1 |
9/12 |
共同設計課程 |
教學大綱討論、個人資料表 |
講授、分享心得與個案討論 |
3 |
4.5 |
2 |
9/19 |
理論基礎 |
《研究方法論》(一)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一)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3 |
9/26 |
理論基礎 |
《研究方法論》(二)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4 |
10/3 |
理論基礎 |
《研究方法論》(三)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5 |
10/10 |
國慶停課 |
|
|||
6 |
10/17 |
理論基礎 |
《研究方法論》(四)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7 |
10/24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一)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8 |
10/31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二)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9 |
11/7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三)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0 |
11/14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四)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1 |
11/21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五)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2 |
11/28 |
期中報告 |
報告大綱 |
相互評論 |
3 |
9 |
13 |
12/5 |
哲學辯證 |
《Philosophy of Adminstration》(六)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4 |
12/12 |
理論重建 |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一)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5 |
12/19 |
理論重建 |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二)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案討論 |
3 |
9 |
16 |
12/26 |
超越方法 |
《Beyond Method》(一)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7 |
1/2 |
超越方法 |
《Beyond Method》(二) 期刊評論 |
講授、分享心得與深度辯證 |
3 |
9 |
18 |
1/9 |
期末報告 |
學期初稿 |
相互評論 |
3 |
9 |
一、心得報告 40 %
1.自第3周起,每週同學皆應針對外文期刊撰寫評論報告,內容須有評論與反思,最後並提出延伸思考與問題。以下為參考的外文期刊:
2.每本書閱讀與討論結束之後,需撰寫針對每本書的書評報告。
3.每週同學每周上課皆需要報告各自的評論報告與指定閱讀內容。
二、學期報告 30 %(含期中報告大綱,需符合學術格式)
請每位同學於第10週提出期中報告⼤綱,據此進⾏學期報告撰寫; 期中報告請針對授課主題,撰寫⼀篇析探後設質性研究的計畫書⼤綱, 期末就初稿進⾏課堂報告,並於規定時間內交⿑完整學期報告。報告之格式請參考「公共⾏政學報」格式。
三、課堂參與 30 %(出席、上課討論、參與不定期演講或參訪活動)
積極出席、上課討論及參加不定期演講或參訪活動等,皆屬於課堂參與的評分要點。
【指定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