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也被譯為「公共外交」,是二次大戰之後出現的名詞。起初這個說法是來自美國。意指以政府的力量、刻意的包裝、媒體的運用、長期的努力、形塑對本國有利的國際形象、創造有利本國的國際氛圍,有助於拓展外交、爭取國家利益等。公眾外交是正規外交的補充、是國家全盤外交的重要成分、公眾外交更是非傳統外交的重要一環。因此這是一個對國家有利的「不著痕跡」的過程,處之於今日媒體發達、國際交往密切、國界日益模糊的現代國際社會,公眾外交日益重要,也更受到各國廣泛重視。1987年出版的美國國務院《國際關係用語辭典》當中,對「公眾外交」界定為「由政府推動、目的在向他國傳遞訊息或影響輿論的計畫,其主要的工具則是靠透過出版、電影、文化交流、廣播、以及電視節目等達成」。
隨著平民政治的發展,一般公民普遍地介入政治事務,特別是各國間私人接觸的機會和領域的擴大,使外交政策當中的心理與輿論因素,顯然更加重要。就外交主體而言,除了政府之外,有各種社會階級、利益團體、社團組織、公司行號、直至一般民眾,都可能將參與該國的對外事務,給予對外事務相當影響。相對來看,他們也將自己變成了被說服的對象。今後的國際宣傳或超越國界的影響過程,除了官式的直接接觸之外,就是某國政府通過精心設計,將包裝過的資訊,以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不著痕跡地」傳輸到對象(targets)的身上。再由這些「對象」,去影響他們自己的政府,形成對資訊提供者有利的政策。
公眾外交的興起與逐步受到重視與認同,資訊時代來臨為首要的因素,公眾外交正是這樣一個新時代的產物,這時政府無法支配所有的資訊,特別是全球化和資訊化深入發展,政府失去了資訊的壟斷權。各國公民因此在對外事務上有發揮更多的關心、有更多參與的空間,他們的地位更形重要。尤其在民主國家,公眾人物、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s)、學校、大型或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媒體、藝文界、意見領袖、甚至一般市民,都可以成為國際事務的主體(actors),都有較以往方便的管道被「告知」新的資訊、這時他們是接受者(recipients),他們在外國政府對傳輸訊息時容易受到青睞;但他們更是眾多的意見提供者(opinion providers),他們可以很便利地與外國政府直接陳述己見,也是本國政府向外推展「公眾外交」時不可或缺的同盟者(alliances)。國際主體的多元化和蓬勃化,也是公眾外交可以快速發展的主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冷戰終於結束國際議題充滿跨國性與共同性,國際合作與共同參與討論機會大增,各國政府有更多的議題能以公眾外交的方式、爭取跨國的理解、同情與支持。如此則公眾外交更有了豐沃的土壤,有更大的耕耘空間了。
能力項目說明
藉由介紹公眾外交之學術理論,並介紹各主要國家公眾外交政策及施行成效,使研究生得以瞭解公眾外交與現代國際關係及外交決策之重要性,並藉以提昇我國公眾外交之施行效率。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週線上會議連結:https://meet.google.com/xws-wzrj-uce
學期中交 1份小型書面報告(30%)
學期末交 1 份學期報告(40%)
課堂參與(30%)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