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視覺文化研究

Course Name: Visual Culture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暫訂版,以開學版本為準)

視覺在當代可謂最重要的感官範疇,媒體與資訊科技的高度發達,讓視覺文化達到歷史的顛峰,強烈衝撞人類視覺經驗的極限,深刻影響了生活內容。視覺文化研究自二十世紀八O年代起逐漸成為跨領域的熱門研究學科,無論是文化研究、藝術學、精神分析及各人文社會科學,皆熱衷探索視覺的相關議題。本課程定位在視覺文化與藝術學習的雙重目標上,一方面啟發學生視覺文化觀察的興趣、培養具反思性的人文社會科學觀看角度; 另一方面也從視覺文化當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並且從藝術作品中考察其內含的文化意涵,包括象徵、符碼、意識形態、時代風格、美學價值等等。本課程除了帶領學生耕讀著名的視覺研究經典文獻之外,也將安排當代視覺文化重要的社會議題討論,讓學生靈活運用理論,以省察當代視覺文化元素產生的影響。課程將引導學生掌握視覺文化全球發展趨勢,培養藝術與文化的分析評述能力。也將深入探討藝術史上著名的作品,學習當中的美學意涵與社會文化意義。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具備視覺文化研究專業基礎及理性批判思考。
    2. 具備分析圖像形式與解讀圖像意義的技巧。
    3. 培養關懷社會與分析文化的能力。
    4. 具備團隊合作與專題報告的技能。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9/13

    課程簡介與分組

    9/20

    I. John Berger : 觀看的方式

    • John 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中譯本: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1995,《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第一到第三章, 10-79

     

    9/27

    •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第四章到第七章,頁82-183

          

         10/4

    II. Walter Benjamin:攝影小史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

    • 華特‧班雅(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攝影小史〉,收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頁9-55。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10/11

     

    •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收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第IIII部分,頁57-66。 (英文版Pp.1-6) &註釋1-7,頁104-105

    10/18

    • 華特‧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第IVX部分,頁66-81(英文版Pp.6-19) &註釋7-22,頁104-112

    10/25

    • 華特‧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第XI結語部分,頁82-103(英文版Pp.19-30) &註釋23-34,頁112-119

    11/1

    • 華特‧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總結與討論。

    11/8

       期中考

    11/15

    III. Roland Barthes符號學與攝影絮語】

    • Roland Barthes, 1999[1964], “Rhetoric of the Image” and in Evans, J. and Hall, S. (eds).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中譯本:陳永國主編,2009〈形象修辭學〉,頁109-117。收於《視覺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閱讀】

    • 羅蘭‧巴特著,江灝譯,2014,《符號帝國》。臺北:麥田出版社。第4-7章,頁77-96
    • Roland Barthes, trans. By Jonathan Cape Ltd. 1972, “Myth Today”, Pp.109-160 in Mythologies.    (中譯本: 許薔薔、許綺玲翻譯,1997現代神話,收於 《神話學》。臺北:桂冠。頁169-217
    • 形象修辭學個人作業出題

    十一

    11/22

    •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er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Seuil, 1980)。第一部分,頁12-79。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十二

    11/29

    •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er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Seuil, 1980)。第二部分,頁80-143。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 繳交形象修辭學個人作業

    十三

    12/6

    •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er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Seuil, 1980)。總結與討論。

    十四

    12/13

    IV. 影像的社會意涵Susan Sontag vs. Pierre Bourdieu

    • Susan Sontag (蘇珊‧桑塔格)形象世界收於《視覺文化讀本》。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18-132(另一版本:影像世界,收於 蘇珊‧宋妲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頁201-232。)
    • 上傳期末分組影音報告計畫書檔案,至少1頁。

      十五

    12/20

    •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市:麥田,2004,頁11-142電影欣賞:《惡水真相》。(影評加分作業)

      十六

    12/27

    • Pierre Bourdieu, 1990[1965], 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 Polity Press. Pp.73-98.  (中譯本:陳永國主編,2009攝影的社會定義。收於《視覺      文化讀本》,頁133-149)
    • 【延伸閱讀】皮耶布赫迪厄著,邱德亮譯,2023,《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臺北市:麥田。

    十七

    1/3

     自主統整學習,預備期末分組影音報告。

    十八

    1/10

     完成指定期末分組影音報告,上傳影片連結至教學平台。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項目

    說明

    配分

    期中考

    11/8 申論題考試

     

    40%

    個人作業

    期中考以後11/15教師配合課程將設計一次個人作業,至少撰寫一千字,於兩週內11/29前以PDF檔上傳教學平台作業區。  

     

    20%

    期末分組影音報告

     

    (將執行組內互評)

    1.期初進行分組,至多三人一組,於期末繳交一份視覺文化專題影音報告,選擇任一相關主題,製作PPT附旁白與頭像的影音影片(可採用 EverCam軟體,或任何可錄影的視訊會議軟體。請參考教學平台置頂處教師的教學影片)。

    2.影音形式不拘,主題與使用的媒介可事先與教師討論。若不採用PPT錄製旁白形式,亦可拍攝短片。此期末專題不用繳交報告書,而是提供影片檔的Google雲端下載連結,並授權教師(ychong@g.nccu.edu.tw)為共用編輯者以利下載影片

    3.影片長度一律為15--20分鐘,時間過短或過長都將扣分。

    檔案請務必轉為mp4檔。教師將彙整各組的影片連結,統一放置教學平台第十九週欄位,讓全班觀摩評論。

    4.各組於十四週12/13(三)請先上傳期末影音報告計畫書一頁於當週教學平台作業區,教師將回饋意見。

    5.上傳影音檔連結的期限為第十八週1/10(三)晚上2359。期末作業以文字檔上傳至十八週期末作業區,內容請註明組別、成員姓名、題目、影片下載連結。切莫直接上傳影片至教學平台(最大容納檔案為50MB)。

    6.組員互評表的上傳為同一期1/10請上傳於教學平台第十七週欄位。教師將參考互評表來評定個人的期末報告分數。

    未填寫者視同放棄評論組員的權利。

    40%

    加分作業

    第十五週12/20電影欣賞主動撰寫心得者,每份最多可加總成績兩分。

    影評心得至少一千五百字,不可草率,更忌抄襲,否則不予加分。請於放映完兩週(2024.01.03)內上傳PDF至當週教學平台區,逾期不受理。

     

    平時表現

    每週課程都會點名。教師根據平時出席率與表現酌以加減總分,曠課及團體分組報告參與度低的同學,將扣總分,表現積極者可加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John 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中譯本: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1995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
    2.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3.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莊仲黎譯,2019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出版社。
    4. Roland, Barthes , 1957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臺北:桂冠。
    5.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6. 羅蘭‧巴特著,江灝譯,2014,《符號帝國》。臺北:麥田出版社。
    7. 蘇珊‧宋妲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
    8.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著,2004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
    9. Mirzoeff, Nicholas著,陳芸芸譯,2012,《視覺文化面觀》。臺北:韋伯文化。
    10. 陳永國主編,2009,《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臺北︰臉譜
    12. 賈克‧洪席耶 (Jacques Rancière)黃建宏譯2011《影像的宿命》。臺北:典藏。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請參考本課程Moodle教學平台與附檔課程大綱PDF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