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後世俗社會

Course Name: Post-Secular Societ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1990年代之前的歐美主流宗教社會學對於宗教發展的思考基調,還是蠻常以古典三大家所遺留下來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會帶來宗教逐漸式微的命題為主,或者說,現代化理論總是易於預設理性、科學與技術的線性發展觀念,而在這種觀念中,留給宗教的空間和可以運作的社會功能不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當然和社會學的誕生基地歐洲的世俗化有很密切的關連。縱使美國基督宗教的蓬勃發展,論者還是以宗教的私有化的觀點來衡量宗教信仰個人化的現象。然而,1960年代Robert Bellah提出美國「公民宗教」的概念,已經點出基督宗教在美國與公民社會互襯的社會機制,也預示著1990年代宗教社會學,經由José Casanova「公共宗教」的提出,呈現出宗教社會學關注到伊斯蘭世界的政教運動所投射出來的巨大政治潛能。

 

911 事件不但造成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緊張關係,更明顯的刺激是來自於歐洲這個號稱世俗化的社會突然意識到自身的穆斯林移民對於他們治安的風險。經過幾年的恐怖攻擊事件以及宗教文化的衝突,這些問題雖然差不多都平息,但是2011年的敘利亞內戰,歐洲各國為了人道接納敘利亞難民,突然造成巨大的安置移民的壓力,因而延續反移民和敵視穆斯林的社會問題,甚至上綱到右翼民粹政治的議程。在歐洲面臨這一連串的移民、多元文化以及世俗性的公民社會以及歐盟整合的議題,其實歐洲社會理論家也不斷在回應這些現象。哈伯瑪斯從他過往的公共領域當中缺乏思考當代公民社會如何與宗教信仰少數對話,以及民主共和的價值是否對虔誠信仰者的差異與多元性缺乏包容?因而提出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亦即構成本課程要探討的核心主題之出發點。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我們在這門課裡面,希望可以:一、簡略地回顧宗教社會學的傳統與問題意識;­二、探討世俗化概念的內涵及其批判;三、介紹何為後世俗社會及其批評;四、經由後世俗社會討論歐洲如何面臨宗教移民、多元文化主義和社會整合的挑戰與危機。五、從後世俗社會的觀點,了解歐洲伊斯蘭對於當代歐洲社會變遷與社會理論的影響所引發的新議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討論主題:

     

    1. 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意識
    2. 現代性與宗教
    3. 世俗化
    4. 對世俗化理論的質疑與批判
    5. 公民宗教與公共宗教
    6. 哈伯瑪斯的論旨與不足
    7. 歐洲與穆斯林移民的爭議
    8. 女性主義與後世俗
    9. 後世俗中的藝術靈性
    10. 後世俗論與文化多元主義

     

    作業要求:課堂報告與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7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TBA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Asad, T. (2003). Formations of the secular: Christianity, Islam,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sad, T. (2018). Secular translations: Nation-state, modern self, and calculative reas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sad, T., Brown, W., Butler, J., & Mahmood, S. (2013). Is critique secular?: blasphemy, injury, and free speech. Fordham Univ Press.

    Beaumont, J. (Ed.). (2018).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ostsecularity. Routledge.

    Butler, J. (2011). 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sanova, J. (2011).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an, K., & Van der Veer, P. (Eds.). (2019). The Secular in South,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Habermas, J. (2008). Between naturalism and religion: Philosophical essays. Polity.

    Lépinard, É. (2020). Feminist trouble: Intersectional politics in postsecular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rieson, N. (2021). Religion and the Populist Radical Right: Secular Christianism and Populism in Western Europe. Vernon Press.

    Possamai, A. (2017). The i-zation of society, religion, and neoliberal post-secularism. Springer.

    Taylor, C. (2007). A secular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齊偉先編,2022。《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Ruthven, M. 1997. 《伊斯蘭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