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教育組織行為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教育組織管理過程中,關於人的心理活動與組織的行為結構,藉以增強人的工作動機與效能,並提升組織的進步與績效。本課程由小而大分成三個層面,分別是:個體層面、團體層面與組織系統層面,先依據各個層面簡述理論基礎,再深入剖析實務議題與情境現況,並能分析和瞭解近幾年國內外教育組織行為的相關研究。
能力項目說明
希冀學生透過「教育組織行為研究」的學習,能具體應用於教育領域中,以提昇工作品質與效能。據此,希冀學習者上完課,可以 (1) 瞭解組織行為學的目的與意義。 (2) 瞭解各組織層面的內容,及其對組織行為的影響。 (3) 解釋組織中的各種行為,並進行批判思考。 (4) 能將所學應用在實際教育組織。(5)瞭解近幾年國內外教育組織行為的相關研究趨勢。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課程介紹 |
Ch.01 |
團隊建構 |
3 |
6 |
2 |
組織多樣化 |
Ch.02 |
分組討論: 研究 1 |
3 |
6 |
3 |
態度與工作 |
Ch.03 |
個人作業: |
3 |
8 |
4 |
情緒與心情 |
Ch.04 |
分組討論: |
3 |
8 |
5 |
人格與價值觀 |
Ch.05 |
個人作業: |
3 |
8 |
6 |
知覺與決策 |
Ch.06 |
分組討論: |
3 |
8 |
7 |
激勵:概念 |
Ch.07 |
分組討論: |
3 |
8 |
8 |
激勵:應用 |
Ch.08 |
分組討論: |
3 |
8 |
9 |
團體行為基礎 |
Ch.09 Ch.10 |
分組討論: |
3 |
9 |
10 |
期中考 |
|
|
|
9 |
11 |
溝通與領導 |
Ch.11 溝 通 Ch.12 領 導 |
分組報告 1 & 2 |
3 |
9 |
12 |
權力與政治 |
Ch.13 |
分組報告 3 |
3 |
8 |
13 |
衝突與協商 |
Ch.14 |
分組報告 4 |
3 |
8 |
14 |
組織結構基礎 |
Ch.15 |
分組報告 5 |
3 |
8 |
15 |
組織文化 |
Ch.16 |
分組報告 6 |
3 |
8 |
16 |
人力資源政策 |
Ch.17 Ch.18 |
分組報告 7 & 8 |
3 |
8 |
17 |
學習反思 |
教育組織行為研究 |
學習反思與討論 |
|
8 |
18 |
學習反思 |
教育組織分析案例 |
學習反思與討論 |
|
8 |
上課參與 (出席/討論/互評): 40%
口頭報告: 30%
期中/期末考: 30%
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y Stephen P. Robbins, Timothy A. Judge)(第17版)(黃家齊、李雅婷、趙慕芬譯)。臺北市: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17)。
其他教師準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