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華語電影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pecial Topics in Chinese-language Film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2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進入當代華語電影研究的知識範疇,課程將涵蓋台灣新電影、香港新浪潮和中國第五代導演,至後九七香港電影、中國第六代導演、兩千年後的中港合拍片與華語大片的崛起現象,以及香港新本土電影,和台灣2008年之後的「後—新電影」時期。本課程將以兩大方向為主軸進行講述和課堂討論:首先本課程將以作者導演(Film Auteur)的角度,帶領學生認識當代華語電影的代表性導演與其重要作品,分析個別導演的作者風格與影像美學,並透過華語電影作品培養對於華人文化與社會相關議題的辨析能力、知識與涵養。其次,本課程將透過多重視角,引導學生認識與華語電影相關的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語境,並了解政治與經濟因素如何影響並改變華語電影,進一步建立對華語電影研究於美學、社會與文化脈絡的整體認識。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具以下課程學習目標:

    1. 學習並掌握當代華語電影的發展脈絡與相關知識
    2. 建立電影、影像與美學分析之基本知能
    3. 具備分析當代華語電影代表性導演影像風格與美學之能力
    4. 培養對於當代華語電影與社會和文化互動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5. 將當代華語電影與文化相關知識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中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簡介

    導論

    • 華語電影發展概況
    • 課程總論與指定書目簡介
    • 課程進行方式說明

     

    *各週課程內容、閱讀範圍和電影文本將視課堂實際情況再行調整

     

    閱讀範圍:

    • 孫松榮,〈當代華語電影研究的幾種趨勢(兼論跨藝術研究)〉,《華語語系十講》

    講述、討論

    3

    6

    2

    台灣新電影概論:侯孝賢

    電影文本:《風櫃來的人》

    閱讀範圍:

    •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選讀
    • 洪國鈞,《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第四章:〈侯孝賢三分台灣電影〉
    • 謝世宗,〈再探侯孝賢《風櫃來的人》:一個互文關係的研究〉

    講述、討論、報告

    3

    6

    3

    台灣新電影概論:

    楊德昌

    電影文本:《一一》

    閱讀範圍:

    •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第三章:〈楊德昌屋間導覽〉
    • 張靄珠,〈見與不見之間:楊德昌台北都會三部曲的神話、夢話、情話〉,《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

    講述、討論、報告

    3

    6

    4

    台灣新電影概論:

    蔡明亮

     

    電影文本:《愛情萬歲》

    閱讀範圍:

    • 林松輝,《蔡明亮與緩慢電影》選讀
    • 洪國鈞,《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書林出版。第六章:〈和蔡明亮一起坎普〉
    • 裴開瑞(Chris Berry),〈愛情何處尋?《愛情萬歲》中的誇張寫實主義與縱情〉,《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

    講述、討論、報告

    3

    6

    5

    停課

    國定假日停課一週

     

     

     

    6

    香港新浪潮電影概論:

    許鞍華

    電影文本:《投奔怒海》

    閱讀範圍:

    • Vivian P. Y. Lee, in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Chapter 15, “The Hong Kong New Wave: A Critical Reappraisal”
    • 張建德《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十章:「新浪潮」

    講述、討論、報告

    3

    6

    7

    香港第二波新浪潮電影概論:

    王家衛

    電影文本:《花樣年華》

    閱讀範圍:

    • 張建德《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十二章:「第二波新浪潮」
    • Gary Bettinson, The Sensuous Cinema of Wong Kar-wai: Film Poetics and the Aesthetic of Disturbance 選讀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6

    8

    後九七香港電影概論:

    陳果

    電影文本:《細路祥》

    閱讀範圍:

    • 張建德《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十七章:「後九七」時代的香港電影
    •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

    講述、討論、報告

    6

    9

    期中考週

    期末報告初步提案

    報告、討論 

    3

    6

    10

    中國第五代導演概論:

    張藝謀、陳凱歌

     

    電影文本:《大紅燈籠高高掛》

    閱讀範圍:

    • Wendy Larso, in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Chapter 13, “The Fifth Generation: A Re-assessment”
    • 焦雄屏《映像中國》:文革後至一九八年代,含第五代導演及其之後作品

    講述、討論、報告

    3

    6

    11

    中國第六代導演概論:

    賈樟柯、婁燁

     

    電影文本:《三峽好人》

    閱讀範圍:

    • 王念英,〈賈樟柯與林強的電影音樂: 《世界》與《三峽好人》的現場詩學〉
    • Jason McGrath, in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Chapter 21, “The Urban Generation: Underground and Independent Films from the PRC”
    • 焦雄屏《映像中國》:一九九年代,含第六代導演及其之後作品

    講述、討論、報告

    3

    6

    12

    中港合拍片與華語大片的崛起

    電影文本:《十月圍城》

    閱讀範圍:

    •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選讀
    •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6

    13

    香港新本土電影

    電影文本:《少年》

    閱讀範圍:

    •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選讀
    • Cheung, Esther MK, Gina Marchetti, and Esther CM Yau (eds). A Companion to Hong Kong Cinema 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6

    14

    台灣「後—新電影」概論

    電影文本:《海角七號》

    閱讀範圍:

    • 孫松榮〈輕歷史的心靈感應—論臺灣「後—新電影」的流體影像〉
    • 張靄珠〈《海角七號》的戀日與哈日:文化移情與多元本土想像〉,《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

    講述、討論、報告

    3

    6

    15

    期末報告發表

    期末小型模擬研討會I

    報告、討論

    3

    6

    16

    期末報告發表

    期末小型模擬研討會II

    報告、討論

    3

    6

    17

    期末報告撰寫

    期末報告撰寫

    期末報告撰寫

    3

    6

    18

    期末考週

    期末報告繳交

    期末報告繳交

    3

    6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平時課堂參與和討論(含出席):30 %
    2. 平時報告:30 %
    3. 期末報告:40 %

         *課程進行方式與評量項目將於開學第一週課堂上詳細說明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1.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書林出版,2013。
    2. Song Hwee Lim and Julian Ward (eds). The Chinese Cinema Book (Second Editi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20.
    3. 洪國鈞,《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1),何曉芙譯,聯經出版,2018。
    4.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書林出版,2016。
    5.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葉月瑜、戴樂為),《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書林出版,2011。
    6. Stephen Teo(張建德),《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香港中和出版,2018。
    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年版),三聯出版,2015。
    8. 林松輝,《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譚以諾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9.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18。
    10. 焦雄屏,《映像中國》,蓋亞出版,2018。
    11. 孫松榮,〈輕歷史的心靈感應—論臺灣「後—新電影」的流體影像〉,《電影欣賞學刊》,2010。
    12. 孫松榮,〈當代華語電影研究的幾種趨勢(兼論跨藝術研究)〉,《華語語系十講》,聯經,2020
    13. 謝世宗,〈再探侯孝賢《風櫃來的人》:一個互文關係的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3。
    14. 謝世宗,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群學,2021。
    15. 張靄珠,〈謊言實錄: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性、謊言、暴力〉,《中外文學》,2004。
    16. 張靄珠,《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17.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2003。
    18. 王念英,〈賈樟柯與林強的電影音樂:《世界》與《三峽好人》的現場詩學〉,《中外文學》,2022
    19.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蔚藍文化,2017。
    20. 孫松榮、曾炫淳編,蔡文晟譯,《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

     

    參考書目:

    1. Lim, Song Hwee.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2. Chris Berry and Mary Farquhar. China on Screen: Cinema and N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Yingjin Zhang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Wiley-Blackwell, 2012.
    4. Carlos Rojas and Eileen Chow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5. Fu, Poshek, and Desser, David (eds).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Lee, Vivian. Hong Kong Cinema since 1997: The post-nostalgic Imagination. Springer, 2009.
    7. Cheung, Esther MK, Gina Marchetti, and Esther CM Yau (eds). A Companion to Hong Kong Cinema. John Wiley & Sons, 2015.
    8. Chris Berry and Feii Lu (eds). 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Darrell William Davis and Ru-shou Robert Chen (eds). 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Routledge, 2007.
    10. Wilson, Flannery. New Taiwanese Cinema in Focus: Moving Within and Beyond the Fram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 Chiu, Kuei-fen, Ming-yeh Rawnsley, and Gary Rawnsley (eds). Taiwan Cinema: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and Social Change. Routledge, 2017.
    12. Gary Bettinson, The Sensuous Cinema of Wong Kar-wai: Film Poetics and the Aesthetic of Disturbanc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