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漢字字源專題

Course Name: Special Topics i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介紹漢字的字源研究的材料、方法理論、研究成果。以期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對漢字字源有深刻的理解、體認漢字發展演變的歷程,並進一步將這些知識、能力加以轉化,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及中學國語文教學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認識漢字字源研究的材料概況

    2認識漢字字源的研究方法理論

    3認識漢字字形的研究成果

    4了解如何將漢字字源的知識運用於教學現場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投入時間(含教學)

    一9/11

    課程介紹

    字例示範、報告分配

    6

    二9/18

    1-2組同學介紹字源

    師生研討從「艾」到「邊」共50

    師生研討從「髟」到「胵」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陳劍〈說「安」字〉

    6

    三9/25

    2-4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遲」到「得」共50

    師生研討從「登」到「焚」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周忠兵〈釋甲骨文中反映商代生活的兩個字〉

    6

    四10/2

    5-6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糞」到「宮」共50

    師生研討從「龏」到「鴻83」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05)

    選讀: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瞽」〉

    6

    五10/9

    國慶日放假

     

     

    六10/16

    7-8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侯」到「耤」共50

    師生研討從「己」到「進110」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

    6

    七10/23

    9-10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京」到「狼」共50

    師生研討從「牢」到「鹵138」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謝明文〈說

    6

    八10/30

    11-12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魯」到「捪」共50

    師生研討從「皿」到「爿166」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

    6

    九11/6

    期中考週安排演講-

     

     

    十11/13

    13-14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洀」到「磬」共50

    師生研討從「丘」到「商」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劉釗〈「臿」字源流考

     

    6

    十一11/20

    15-16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滴」到「姝」共50

    師生研討從「殊」到「陶」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裘錫圭〈「畀」字補釋〉

    6

    十二11/27

    17-18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忒」到「文」共50

    師生研討從「聞」到「血252」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張傳官張傳官〈說漢代的「憙」與「熹」〉

    6

    十三12/4

    19-20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媟」到「堯268」共50

    師生研討從「杳」到「油」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選讀: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

    6

    十四12/11

    21-22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猶」到「帀()」共50

    師生研討從「雥」到「陟」共50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說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

    6

    一五12/18

    23-24組同學介紹字源、師生研討

    師生研討從「徝」到「坐」共52

    其他未收新考之字字源

    報告、討論、論文選讀

    裘錫圭〈釋

    6

    一六12/25

    學期報告準備

    同學自行準備學期報告內容

    6

    一七1/1

    開國紀念日放假

     

     

    一八1/8

    期末考週 學期報告準備

    同學自行準備學期報告內容

    6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5%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5%

    其他: Others: 博物館參訪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平時成績40%(含期中分配的報告)          期末個人報告60%

    1課堂報告能針對分配的漢字字源,查索相關文獻,做成導讀材料並講述者:70-79

    2課堂報告能針對分配求的漢字字源,查索到最近、最合理文獻,做成導讀材料並講述者:80-89

    3課堂報告能針對分配的漢字字源,查索相關文獻能提出合理的個人見解,做成導讀材料並講述者:90以上

    期末報告

    1能完成漢字字源相關主題,查索相關文獻及依論文格式完成完整書面報告:70-79

    2能完成漢字字源相關主題,查索到最近、最合理文獻及依論文格式完成完整書面報告者:80-91

    3能針對目前漢字字源共識提出合理質疑或提出合理的新見解者:90以上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釗:《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王輝:《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白川靜 :《新訂字統》(東京:平凡社,2004年)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黃德寬:《古漢字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郭仕超:《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董琨:《中國漢字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陸宗達:《說文解字》同源字新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年)

    洪颺、朱添:《漢字字源及應用解析500例》(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郭永秉:《九個漢字里的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李守奎、王永昌:《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徐超:《古漢字通解500例》(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葛亮:《漢字再發現:從舊識到新知》(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