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近代政治經濟史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pecial Topics o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透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檢視,以及史料的分析,探討1895年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895年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是歷史教育與現狀淵源考量的重點內容,透過本課程,學生除可以透過研讀研究成果之外,更可以透過史料,詮釋、探討此一歷史發展歷程的意義。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講 晚清開港貿易與近代化的開端
    開港貿易與晚清社會經濟變遷
    沈葆楨與洋務運動的初步開展
    劉銘傳與台灣的建設
    第二講 日治時期殖民地體制的檢討
    帝國主義理論的檢討
    殖民地與現代化的糾葛
    日本台灣總督府體制剖析
    第三講 日治時期台灣經濟的發展
    日本帝國主義整編的準備
    「農業台灣、工業日本」與「米糖相剋」
    南進政策與台灣工業化
    第四講 日治時期的政治運動
    武裝抗日運動
    從「同化」到台灣特殊化
    右派與左派的聯合與分裂
    第五講 戰後接收與政經衝突(1945-1949
    社會、文化結構的差異與磨擦
    陳儀的治台理念與二二八事件
    戰後的接收與公營體制的確立
    戰後的重建與困局
    第六講 中華民國政府治台體制的鞏固(1949-1953
    陳誠省主席與戒嚴令
    幣制改革與穩定金融
    三七五減租與土地改革
    第七講 冷戰下的世界秩序與強人威權體制的確立(1950-1960
    從韓戰爆發到蔣、杜聯合公報
    國民黨改造及黨政權力的重組
    自由主義者的政治要求與頓挫
    第八講 工業進口替代時期的經濟發展(1950-1958
    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的形成與限制
    進口替代政策下的公營事業
    大陸資本之生成與本地資本的崛起
    美援的角色與功能
    第九講 農業經濟的轉變
    農復會與台灣農業
    肥料換穀的經濟意涵
    農工部門之間資本的流通
    公營企業與農業汲取政策
    第十講 離農化、都市化與勞工
    零細農戶與低工資勞工
    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經濟發展與勞工問題
    第十一講 國際外交危機下的政治發展(1960-1972
    從康隆報告到失去聯合國代表權
    「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發展」模式與蔣經國權力繼承的完成
    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呼聲與增額代表制度
    大學雜誌與黨外力量的萌芽
    第十二講 走向出口擴張的經濟體制(1959-1972
    進口替代策略的改變
    經濟生產結構之轉型與公營事業體系的地位
    經濟開始起飛
    第十三講 外交情勢的惡化與黨外力量的頓挫(1973-1979
    美國斷絕外交關係與中美協防條約廢止
    黨外運動的展開與美麗島事件
    第十四講 十大建設與出口擴張的展開
    十大建設的歷史意義
    公營企業在生產體系主導地位的確立
    集團企業的形成與中小企業的增長
    第十五講 解嚴與政治改革

    改革的要求與戒嚴體制的終結
    務實外交的展開與重回國際舞台的努力
    社會活力的鬆脫
    第十六講 外匯急速累積與NIES地位的確立
    NIES的光芒與台灣的經濟體質
    外匯急速累積與財富分配
    公營企業民營化的趨勢

    第十七講 政黨輪替與民主鞏固

    政黨輪替與政權轉移

    轉型正義的提出與爭議

    歷史檢討與發展

    第十八講 主體性的追求與外在威脅

    重返國際舞台的努力

    人權的發展與外在威脅

    回顧與展望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表現  40分

    學期報告  60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薛化元、楊秀菁、蘇瑞鏘,《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板橋:稻鄉出版社,2015。
    2.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修訂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
    3. 薛化元,〈 轉型正義的範圍〉,《國史研究通訊》,No.11,2016年12月。
    4. 薛化元,〈外省人自由派菁英與戰後臺灣政治改革的訴求──以齊世英為中心〉,《台灣風物》,66:4,2016年12月。
    5. 隅谷三喜男等《臺灣の經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
    6. 薛化元,〈中華民國憲法的形成與憲法變動〉,許志雄、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憲法七十年》,台北:中正紀念堂,2017年。
    7. 薛化元,〈1950年代的台灣政治改革主張〉,黃煌雄等編,《三代台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新店:遠足文化,2017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