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在於探討1945年8月15日之後迄今,台灣政治史的相關重要議題,課程內容以時間軸來看,涵蓋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經歷國民政府時期、蔣中正執政時期、蔣經國時期,以迄民主化的台灣;就議題而言,則理應包含黨國威權體制的建立、白色恐怖、外交領域之重大事件等等。
能力項目說明
藉由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政治變遷之介紹,讓修課同學得以掌握戰後台灣史之重大議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開羅會議與戰後台灣主權歸屬;
第二週:二二八事件及相關議題;
第三週:1950年地方自治實施與地方派系的形成;
第四週:蔣中正與威權統治;
第五週:構成白色恐怖之法律體系;
第六週:萬年國會的形成;
第七週:1960年修改臨時款與蔣中正連任第三屆總統;
第八週:國民黨黨產類型分析;
第九週:1960年代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第十週:蔣中正與「漢賊不兩立」外交政策;
第十一週:蔣經國與「軟式威權主義」;
第十二週:1970年代政治環境變遷;
第十三週:黨外的歷史傳承;
第十四週:蔣經國晚年與1980年代臺灣政治環境;
第十五週:台灣公民社會的崛起;
第十六週:李登輝時代;
第十七週: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政治。
1) 繳交期末報告 (80%)
2) 上課參與討論情形 (20%)
1) 彭明敏、黃昭堂,《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1995。
2) 梁敬錞,《開羅會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3)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4) 李福鐘,〈兩蔣威權主義之類型分析〉,收在張炎憲、許文堂編,《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2。
5) 李福鐘、程玉凰編《國會改造》。台北:國史館,2001。
6) 李福鐘,《時代輪廓——嶄新與蛻變的歷程:國民大會修憲檔案專題選輯》。台北:檔案管理局,2008年11月。
7) 李福鐘,〈國民黨黨產取得之類型分析〉,《台灣史學雜誌》第五期。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08年12月,頁139-167。
8)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八期。台北:國史館,2008年12月,頁189-220。
9) 李福鐘,《臺灣全志‧卷七 外交志‧國際組織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6月。
10) Edwin A. Winckler,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Quarterly, No.99 (Sep., 1984), pp.481-499.
11) 張炎憲、陳朝海編,《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年12月。
12) 李福鐘,《國統會與李登輝大陸政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