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身體作為個體的歷史經驗之容器,亦作為文化與個體間的中介,因而在理解自我的過程中,應當被納入探究範圍中。而文化透過身體形塑了自我,同時,自我的主觀性在文化的內化過程中處在不斷的同化與調節的過程。
另一方面,認同問題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愈見明顯。本課程企圖從認同的基礎切入,意即家庭、社會與國家所形塑的「記憶」的同異點,以及其各自的傳遞方式,與背後所具有的不同的力量,乃至各自間的滲透、共存、鬥爭與妥協等關係,來探究認同與共同體形成的過程與因素。並期能從這個觀點,能使學生對社會現狀有更深一層的省思能力。
此外,本課程亦將參入實作方法論,請同學斟酌考量。
能力項目說明
記憶與歷史之間的差異與辯證,對人的自我定義具有相當的意義,也對一個共同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而在記憶與歷史間的變化、衝突、妥協等關係之中,除了主觀意識、權力的運作外,身體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這卻是曾被長期忽略的重點。同時,歷史是如何地被解釋、形成、及其對人的自我定義所具有的各種力量這部分,事實上是與記憶乃至身體是具有非單方面的交互作用。本課程即將著重於探究這三者間的各種關係。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週:導論
第2-4週:愛德華.卡耳,《何謂歷史?》(台北:博雅書屋,2009)
第5-8週 凱斯.詹京斯,《後現代的歷史學》(台北:麥田,1999)。第2章 論卡耳
第9-13週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思與言》1997,35卷1期,pp247-196。
第14週-16週 皮耶.諾哈,〈拉維斯的《法國史》〉,《記憶所繫之處III》(台北:行人,2012)。
自習:
大衛.康納丁,《今日,何謂歷史?: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台北:立緒,2008)。
凱斯.詹京斯 《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1999)。
2、身體
皮耶.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尚-路易.法汴尼,《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台北,麥田,2019)。
3、記憶與集體記憶:
Coser, L.A. 1993〈阿伯瓦克(M.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邱澎生譯、《當代》1993.11.1 p20-39
皮耶.諾哈,《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2012)。
班納迪克.安德森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
李衣雲〈 身體的記憶與義務的記憶:戰後臺灣集體記憶的潛伏與再建構〉,《「帝國」在臺灣 . II : 「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台大出版中心,2020)。
五週交一次作業:
或GRE的分析題
課堂表現(60%)
期末報告(40%)
除課堂讀物外,可參考:
林初梅,〈灣生日本人同窗會及其台灣母校〉,收入同上書。
松永正義,〈戰後台灣的日語以及日本印象〉,收入所澤潤,林初梅編,《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台北:允晨,2017)
佛洛依德 1988《文明及其不滿》( 南方出版社,1988)
Alfred Schutz, 《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1991)。
Alfred Schutz, 《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1992)。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新北市:稻鄉,2009)。
李衣雲,《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 「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2017)。
李衣雲, 〈臺灣大眾文化中呈現的歷史認識:以漫畫為中心(1945-1990)〉,《 思與言》,Vol.56, No.3. 2018.09. 頁7-73。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心靈、自我與社會 》(台北:桂冠,1995)。
Bryan S.Turner,《身體與社會理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2010)。
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2004)。
Ben Highmore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2005)。
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1999)。
Kate Cregan,《身體社會學 : 體現的抽象畫描繪 》(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2011)
皮耶.布赫迪厄&華康德《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2009)。
皮耶.布赫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典藏藝術家庭,2016)。
Laura Desfor Edles,《文化社會學的實踐》(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2006)。
彼得.柯睿耿 《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2010)。
鄧得 (Dant, Tim),《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
Norbert Elias,《文明化の過程. 上、下》(東京都 : 法政大学出版局,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