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
|
|
請注意以下選擇閱讀書目的標準,主要代表這些中文作品可引導讀者進入該週所設定的主題(其實有些其他作品可能更為適合,但因語言因素或者篇幅等等原因而不選),並不一定代表這些作品為該議題的代表性作品,也不代表授課教師贊成這些研究所提出的論點。贊成與否或者讀者可從中獲得什麼,正是透過我們的授課討論過程所期待發現的。(另目前所列的書單完全閱讀可能分量過重,詳細的閱讀範圍,將於上課時進一步確認限定)
1. 09/16課程導論與清代臺灣漢人社會史通論
- 課程導論:清代臺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的關聯與比較
- 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文獻叢刊續編、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漢籍電子文獻、淡新檔案資料庫、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費德廉西文臺灣史料資料庫…
2. 09/23世界史觀點的清代社會史認識(一)
- 岸本美緖2005,〈「後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清史研究》2:81-92。
- 岸本美緒2004,〈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刊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頁37-49。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 劉志偉2003〈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歷史研究》2003.1:54-64。
- 岸本美緒2006,〈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1-29。
3. 09/30 世界史觀點的清代社會史認識(二)
- P. C. Perdue ,〈第15章 比較歐洲與亞洲的國家創建〉、〈第16章 邊疆擴張對清代盛衰的影響〉,氏著,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譯,《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台北:衛城出版,2021,頁534-585。
- 林文凱,〈清帝國在台灣的早期現代統治理性:對東、西方現代性演變的再思考〉,湯志傑編,《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9,頁269-324。
4. 10/07 清代臺灣社會變遷論:土著化與內地化論爭
-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1,頁1-182。
-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978):131-159。
- (參考) 林文凱,〈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漢學研究》32(2):139-174。
- (參考) 林文凱,〈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4(4)(2017-12):35-76。
5. 10/14清代台灣社會史研究的回顧一:宗族與社會
- 莊英章,〈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 (1978):49-57。
- 莊英章、陳其南,〈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探討:台灣研究的一些啟示〉,刊於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982,頁281-310。
- 蔡淵絜,〈光復後台灣地區有關清代台灣社會史研究的檢討〉,《思與言》23(1)(1985):71-90。
- 王崧興,〈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7(1991):1-11。
6. 10/21清代臺灣社會史研究的回顧二:宗教與社會
-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之分類〉,林美容主編,《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7-17 。
-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張炎憲編,《中國海洋史論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頁95-125。
-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領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2001) ,頁203-242。
- 張珣,〈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2003,頁63-107。
- (參考) 康豹(P.Katz),〈臺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2003,頁143-174。
- (參考) 張珣、江燦騰編,《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硏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
- (參考) 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2003。
7. 10/28 清代臺灣的熟番與番界政策
- 柯志明,〈理性的國家與歷史的機遇:清代臺灣的熟番地權與族群政治〉,《臺灣史研究》,6(2)(2000-10):1-77。
- 柯志明,〈第二十七章 結論:治理與抵抗的在地實作〉,氏著《熟番與姦民》,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
- (參考)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 (參考) 邵式柏,《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上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1993]。
8. 11/04 清代臺灣的沿山隘墾與地域社會
-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硏究(上)》,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0。
- (參考)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縣中和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4。
- (參考) 陳志豪,《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2010。
9. 11/11 清代臺灣官僚制度史
-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7,頁1-38, 379-409
-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10. 11/18 清代臺灣海防與海盜
- 許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 李若文,〈第四章蔡牽與玉德、李長庚之間(1800-07):官盜關係的討論〉,氏著,《海賊王蔡牽的世界》,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1,頁125-172。
- (參考)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市:五南圖書, 2014。
11. 11/25清代臺灣的地方行政與地域社會
- 施添福,〈國家、里保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的官治與鄉治為中心〉, 發表於2007-12-20~21 「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
- 李信成,〈清代宜蘭的“保甲”與“清庄聯甲”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43(2009):219-256。
- 李信成2015〈清代宜蘭的官舉族長及其功能探討〉,《臺大歷史學報》55(2015-06):67-124。
-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54(2006):129-168。
- (參考) 戴炎輝,〈地方官治組織及其運用〉,氏著《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頁617-730。
12 12/02臺灣社會領導階層與科舉制度
- 蔡淵絜,〈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1983):25-32。
- 蔡淵絜,〈清代台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1(1983):97-111。
- 蔡淵絜,〈清代台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4(1986):141-160。
-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科舉與科場弊案》,中研院台史所週二演講文稿,2013。
- (參考)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學術發展〉,刊於《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頁553-566。
13. 12/09清代臺灣的原住民書寫與圖像
- Emma J. Teng鄧津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 1683-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 (參考) 張隆志,〈書評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Chinese Colonial trave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2005):415-422。(參考)
- (參考)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1993-09):59-78。
- (參考) 陳明仁,《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與異己:以胡傳之臺東州采訪冊之族群書寫為例》,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5。
14.12/16清代臺灣的書寫與其知識、權力性質(一)
-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2007-06):1-60。
- 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台北:五南,2020,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頁1-70, 173-206。
- (參考) 林開世,〈方志的體例與章法的權力意義:傳統與現代間的斷裂〉,《國史館館訊》2(2009):8-25。
- (參考)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灣人類學刊》1(2)(2003):1-38。
- (參考) 許博凱,〈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臺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5. 12/23 清代臺灣的書寫與其知識、權力性質(二)
- 莊勝全,《萬文遙寄海一方:清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新北:稻鄉出版社,2013。
- (參考)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7。
16. 12/30 清代臺灣的暴力文化與社會動亂(一)
- 許達然,〈清朝(1683-1895)臺灣民間的武備〉,收入古鴻廷、王崇名、王定村、黃書林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臺北:稻鄉,2005,頁1-42。
- 陳宗仁,〈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臺大歷史學報》36(2005):53-106。
- 許毓良,〈清代臺灣社會中武力問題之初探(1684~1840)─以擺接地區為例〉,《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0,頁223-277。
17. 01/06 清代臺灣的暴力文化與社會動亂(二)
-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頁1-26,129-174。
- 許達然,〈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07):1-81。
- 許文雄,〈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51卷2期( 2000-06),頁 57-133。
- (參考)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硏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1983,頁1-32, 263-348。
- (參考) 簡烔仁〈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清據與日據臺灣社會發展模式互異之探討〉,《臺灣風物》43(4)(1993.12),頁113-125。
18. 01/13 清代臺灣的民事與刑事法律文化
- 林文凱,〈「業憑契管」?:清代臺灣土地業主權與訴訟文化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8:2(2011.06),頁1-52。
- 林文凱,〈清代刑事審判文化:以臺灣命盜案件審判為個案之分析〉,《法制史研究》25(2014):95-130。
- 林文凱,〈清代到日治時代臺灣統治理性的演變:以生命刑為中心的地方法律社會史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2分(2019-06):317-365。
- (參考) 林文凱,〈清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論檢討:「地方法律社會史」研究提出的對話〉,柳立言編,《史料與法史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頁31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