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東亞地區遭受到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無論是清帝國或是日本均紛紛開始被迫加速改革以適應新的國際關係。本課程的專家學者將從多重的視角,介紹分析東亞地區在邁入現代國際關係的過程中,如何和西方國家互動以及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身處於此重大轉換下的東亞人民,如何在此區域中移動與生活,國家政權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及人民如何在此新秩序下如何記憶,亦是本課程探討的重點之一。
能力項目說明
除對近代東亞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認識外,主要連結在地生與國際學生互動與國際學習、本地師資與國外師資相互認識,藉由修讀課程的機會,創造跨地域生態場域,吸收相關知識與相互交流、溝通與開啟更廣大視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本課程採密集授課,請選課及旁聽同學,注意各講次日期與時間。
許雪姬老師
11/15(三)1000-1200 離散與回歸: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1905-1948)
11/16(四)1000-1200 誰殺死了葉盛吉?白恐下的再思考
11/17(五)1000-1200 日記與家族史研究:以新竹<黃旺成日記>為中心
林初梅老師
11/21(二)1000-1200 近現代台灣之語言、歷史與認同
11/22(三)1000-1200 戰後台灣的日本意象與日本記憶
11/23(四)1000-1200 當代日本的台灣觀察與研究視角
川島真老師
11/27(一)1000-1200 東亞冷戰的形成和華日/台日關係
11/28(二)1000-1200 文化大革命和“中華民國/台灣”
11/29(三)1000-1200 金門的冷戰—“僑郷”的resilience
(一)評量工具與策略
1.課前自行閱讀指定論著、篇章,以利課堂討論。
2.撰寫課堂札記,就指定範圍至少一千字,須有提問反思。
3.撰寫專題研究報告。
評量項目:
1.課堂出席、札記及討論:40%
2.專題研究報告:60%
(二)給分標準
優 A10~9
主題設定明確、頗有創造力、題目與內容契合。
資料檢擇精準、頗有甄別力、引用文獻清楚說明。
文本分析透徹、頗有思辨力、論述層次井然。
語文表達清晰。
佳B8~7
主題設定尚佳、已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算是契合。
資料檢擇尚佳、已具甄別力、引用文獻算是清楚。
文本分析尚佳、已具思辨力、論述層次算是分明。
語文表達尚佳。
普通C6~5
主題設定待加強、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不夠契合。
資料檢擇待加強、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不夠清楚。
文本分析待加強、稍具思辨力、論述層次不夠分明。
語文表達待加強。
待改進D4~3
主題設定鬆散、不具創造力、題目與內容無法契合。
資料檢擇毫無章法、不具甄別力、引用文獻未交代。
文本分析亟待加強、不具思辨力、論述不具層次。
語文表達亟待加強。
以下參考書目,僅列出與本課程相關及具代表性的作品,其餘依授課教師指示閱讀相關資料。
許雪姬老師
【專書】
【論文】
林初梅老師
【專書】
【論文】
川島真老師
【專書】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