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能力項目說明
1.透過上述的方法與研究之訓練,使學生將來能具備有獨立的地方學研究之能力。
2.未來能夠承擔地方文史的研究工作。
3.具備地方志書或宮志等編纂能力。
4.可以成為地方文史導覽之專才(導遊)。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階段:課程簡介、研究方法及參考書目。
1週:課程介紹
2週:研究方法與參考書介紹
3週:地方學研究介紹
第二階段: 課程相關內容講授。以方志編纂為例
4週清代方志介紹及比較:《臺灣府志》、《諸羅縣志》
5週:日治時代相關方志:
6週:當代方志介紹與比較:《坪林鄉志》、《萬里鄉志》、
7週:廟宇宮志介紹:《北港朝天宮志》、《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第三階段:學生預擬階段
8週:學生擬定研究題目、大綱、研究方法、參考書(一)
9週:學生擬定研究題目、大綱、研究方法、參考書(二)
第四階段:相關案例介紹及實察
10週:地方學研究與特色
11週:資料收集、路線規劃、分組討論
12週:以淡水地區為實察地區(若疫情無法出田調,改為報告型式)
13週:研究與討論
14週:以士林地區為實察地區(若疫情無法出田調,改為報告型式)
15週:研究與討論
第五階段:研究成果驗收與討論
16週:學生專題報告(一)
17週:學生專題報告(二)
18週:期末總檢討
課堂討論:20%
實習報告:30%。
書面報告:50%。
一 志書:
《臺灣府志》、《諸羅縣志》、《坪林鄉志》、《萬里鄉志》、《北港朝天宮志》、《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二 近人專書:
地方史研究協議會編,《地方史‧研究と方法の最前線》,(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7年3月)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李明仁,《金九藝人的戲夢人生》(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年12月)
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年6月)
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年)
華南研究會編,《學步與超越:華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4年)
趙世瑜,《大歷史與小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三 單篇論文
土屋洋,〈戰後日本學界區域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以中國史研究為主〉,《嘉義研究》:6,(嘉義民雄: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9月)。收在氏著,《落地生根:日治時期嘉義的學校、民俗及鄉土》,(新北:稻鄉出版社,2021年)頁205-230。
汪榮祖,<論地方史研究(代序)>,收在氏編《地方史研究集》,(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年)
李季樺,<空間與社會-台日「地域社會論」的比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
李明仁、李孟勳、蔡長廷,〈二十年來雲嘉區域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嘉義研究》:9,2014年3月。
李明仁,〈從地域社會研究看所謂的「戰後」:以嘉義研究為例〉收在謝政諭、松岡正子、廖炳惠、黃英哲主編《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頁65-86。
森正夫,<中國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會の視點>,收在氏著《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三卷(地域社會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頁5-44。中文翻譯有馬一虹譯,〈中國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視角—「中國史研討會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與指導者」主題報告〉,收在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499-524。
黃應貴,〈進出東台灣:區域研究的省思〉,收在氏著《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年)。
★其他相關研究著作於課堂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