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日本帝國與臺灣:殖民知識與跨境人流

Course Name: The Empire of Japan and Taiwan:Colonial knowledge and Cross-Border People Movement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日本在帝國時期的發展與對臺經營為主要範圍,設定數個主題單元,著重臺灣在帝國內部的定位,以及與各殖民地、佔領地在不同領域的比較,每次開課學期的主題單元皆有所調整。本學期的主題單元,在學期前半略以日本帝國對臺灣住民的統治思想、知識、認識為主;學期後半則側重臺灣住民在帝國勢力圈內的留學、謀生發展等人流活動。盼能藉由本課程,深化修課同學對於臺灣與日本帝國關係的學術關心與認識。

  每次上課分為三個部分:(一)藉由導讀論文,確認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成果;(二)解析史料,深入掌握各個課題的脈絡;(三)綜合前兩項的深入討論。

  本課程需閱讀較多的日文文獻,以具備中級以上日文閱讀能力為宜。惟實際上會視修課同學的程度進行適度調整。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掌握基本課題的相關知識與研究積累。
    2. 瞭解近年的研究成果與動向。
    3. 學習對於原典史料的分析解讀能力。
    4. 培養對於既有研究的評價能力,發展自有的研究課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以下僅按每週課程內容列出指定參考文獻。實際閱讀文獻或其餘補充資料,應修課情況隨時調整。每週學習投入時數為3+6小時)

     

    第一週 導論暨課程說明

     

      山本有造,〈「帝国」とはなにか〉,氏編,《帝国の研究──原理・類型・関係》,(愛知県: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頁3-30。

      珍.波本克(Jane Burbank)、弗雷德里克.庫伯(Frederick Cooper)著,馮奕達譯,《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一部關於權力、差異、與互動的全球政治史》(臺北市:八旗文化,2020年),第一章〈帝國的發展軌跡〉。

     

    第二週 日本帝國的興起

     

      大江志乃夫,〈東アジア新旧帝国の交替〉,收入大江志乃夫等編著,《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1〉植民地帝国日本》3(東京都:岩波書店,2005年),頁3-32。

      木畑洋一,〈イギリスの帝国意識──日本との比較の視点から〉,收入氏著,《大英帝国と帝国意識──支配の深層を探る》(京都府: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年),頁10-18。

     

    第三週 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馬場公彥,〈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臺北市: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271-297。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 アジアへの航跡》東京都:研文出版,1981年,第二章〈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大陸問題」のイメージと実態〉。

     

    第四週 臺灣領有論的系譜

     

      松永正義,〈台湾領有論の系譜──一八七四(明治七)年の台湾出兵を中心に〉,收入氏著,《台湾を考えるむずかしさ》(東京都:研文出版,2008年),頁231-285。

      羅伯特.埃斯基爾森(Robert Eskildsen)著,林欣宜譯,《日本與東亞的帝國轉型:臺灣出兵與日本帝國主義之萌芽》(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第一章〈緒論〉。

     

     

    第五週 國粹主義、國史與殖民統治

     

      中川未来,〈内藤湖南の台湾経験──帝国主義状況下の国粋主義〉、〈植民地統治初期の台湾とメディア――『台湾新報』と『台湾日報』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明治日本の国粋主義思想とアジア》(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16年),頁249-284、頁285-309。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2003年6月,頁33-84。

     

     

    第六週 殖民政策學的誕生與發展

     

       井上勝生,〈札幌農学校と植民学の誕生—佐藤昌介を中心に〉,氏編著,《岩波講座 「帝国」日本の学知〈1〉「帝国」編成の系譜》(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年),頁11-42。

       酒井哲哉,〈「帝国秩序」と「国際秩序」──植民政策学における媒介の論理〉,氏編著,《岩波講座 「帝国」日本の学知〈1〉「帝国」編成の系譜》(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年),頁287-311。

     

    第七週 異己認識:臺灣漢民族

     

      冨田哲,〈1905年臨時台湾戸口調査が語る台湾社会──種族・言語・教育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第5号,2003年,頁87-106。

      冨田哲,〈台湾総督府の「種族」・言語認識──日本統治初期の人口センサス・戸口調査・通訳兼手当〉,崔吉城、原田環編,《植民地の朝鮮と台湾──歴史・文化人類学的研究》(東京都:第一書房,2003年),頁115-148。

     

    第八週 異己認識:臺灣原住民

     

      山路勝彦,《台湾の植民地統治――〈無主の野蛮人〉という言説の展開》(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4年),第二章〈「無主の野蛮人」と人類学〉。

      中村淳,〈「土人」論──「土人」イメージの形成と展開〉,篠原徹編,《近代日本の他者像と自画像》(東京都:柏書房,2001年),頁85-128。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16卷4期,2009年,頁1-35。

     

    第九週 舊慣調查的知識建構

     

       吳文星,〈京都帝國大學與臺灣舊慣調查〉,《師大臺灣史學報》1期,2007年12月,頁29-49。

      中生勝美,《近代日本の人類学史――帝国と植民地の記憶》(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16年),第一章〈台湾:旧慣調査と台北帝国大学〉。

     

    第十週 帝國的「南支南洋」經營與臺灣籍民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菲律賓的狀況〉,《臺北文獻》,147期,2004年3月,頁219-242。

      梁華璜,〈台湾総督府の対岸政策と「台湾籍民」〉,大江志乃夫編著,《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膨張する帝国の人流》(東京都:岩波書店,1993年),頁77-  。

     

    第十一週 大正民主與內地留學

     

      紀旭峰,《大正期台湾人の「日本留学」研究》(東京都:龍渓書舎,2012年),第六章〈在京台湾人とアジア知識人とのかかわり〉,頁269-353。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6期,2013年12月,頁53-99。

     

    第十二週 在中國大陸的臺灣人

     

      許雪姬,〈1937~1947年在上海的臺灣人〉,《臺灣學研究》13期,2012年6月,頁1-29+31。

      許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8年4月,頁33-84。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臺灣史研究》19卷3期,2012年9月,頁95-150。

      許雪姬,〈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經驗〉,《歷史臺灣》11期,2016年,頁75-132。

     

    第十三週 在東南亞的臺灣人

     

      鍾淑敏,〈二戰時期臺灣人印度集中營拘留記〉,《臺灣史研究》24卷3期,2017年9月,頁89-140。

      鍾淑敏,〈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1期,2003年6月,頁 169-221。

      鍾淑敏,〈戰前臺灣人英屬北婆羅洲移民史〉,《臺灣史研究》22卷1期,2015年3月,頁25-80。

     

    第十四週 大東亞戰爭下的民俗學

     

      吳密察,〈《民俗臺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入石婉舜等編,《帝國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 臺灣文化狀況》臺北市:播種者,2008年12月,頁49-82。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頁33-58。

      鶴見太郎,〈柳田民俗学の東アジア的展開〉,收入末廣昭編著,《岩波講座 「帝国」日本の学知〈6〉地域研究としてのアジア》(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年),頁105-132。

     

    第十五週 去殖民化與日本記憶

     

      三尾裕子,〈台湾と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ポストコロニアルな歴史人類学の可能性―重層する外来政権のもとで脱植民地化と歴史認識〉,收入氏等編著,《帝国日本の記憶―─台湾・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外来政権の重層化と脱植民地》(東京都: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16年),頁1-30。

      若林正丈,〈試論:日本植民帝国「脱植民地化」の諸相──戦後日本・東アジア関係史への一視角〉,黃自進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頁289-312。

      植野弘子,〈植民地台湾の生活世界の「日本化」とその後―旧南洋群島を視野にいれて―〉,收入三尾裕子等編著,《帝国日本の記憶―─台湾・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外来政権の重層化と脱植民地》(東京都: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16年),頁145-181。

     

    第十六週 研究發表或書評報告

     

    第十七週 研究發表或書評報告

     

    第十八週 研究發表或書評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每週導讀論文、聽講和參與討論。(60%)

     

    研究發表或書評報告(40%)

       修課同學可依自身研究興趣選擇撰寫一篇和日本帝國史與臺灣相關主題的研究論文;或是選擇一本專書,進行摘介和評論 (6000-12000字)。研究論文或書評需於學期末尾在課堂上進行一次口頭報告,並於期末以書面形式繳交。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大江志乃夫等編著,《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全8巻)》(東京都:岩波書店,1992年)。
    2. 小熊英二著,鄭天恩等譯《「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臺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臺北市:聯經出版,2020年)。
    3. 山中永之佑,《帝国日本の統治法 内地と植民地朝鮮・台湾の地方制度を焦点とする》(大阪府:大阪大学出版会,2021年)。
    4. 山本武利等編著,《岩波講座「帝国」日本の学知(全8巻)》(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年)。
    5.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1895 - 1945)》(臺北市:樂學出版社,2006年)。
    6. 松田京子,《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3年)。
    7. 松田京子著,周俊宇譯,《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臺北市:衛城出版,2019年)。
    8.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
    9. 洪郁如,《誰の日本時代ジェンダー・階層・帝国の台湾史》(東京都:法政大学出版局,2019年)。
    10. 許雪姬,《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臺北市:左岸文化,2023年)。
    11. 酒井哲哉等編,《帝国日本と植民地大学》(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14年)。
    12. 陳萱,《明治日本における台湾像の形成-新聞メディアによる1874年「台湾事件」の表象—》(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13. 駒込武著,吳密察等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14. 鍾淑敏,《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年)。
    15. 松田ヒロ子,《沖縄の植民地的近代:台湾へ渡った人びとの帝国主義的キャリア》(京都府:世界思想社,2021年)。
    16. 羅伯特.埃斯基爾森(Robert Eskildsen)著,林欣宜譯,《日本與東亞的帝國轉型:臺灣出兵與日本帝國主義之萌芽》(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 以上僅列近年出版的部分書單作為參考,其他文獻在課堂上隨時補充。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