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生命主體的「傳記」可經由「敘述訪談法」(Narratives Interview)而獲得,我們稱它為「生命口述傳記」。此研究典範自80年代至今已廣為流傳,並運用在各學術領域於傳記性、代間或新興社會議題等的探究。「敘述訪談法」不僅是採集口述傳記研究重要的方法,在教育學中更是理解教育主體傳記性經驗,以及建構在地化教育理論重要的路經。本課程除介紹該研究法於教育學研究上運用的範疇,也協助學習者認識及涉入探究口述傳記的文本世界。(本學期課程除前後的兩週外,將於9月22-24日、10月6-8日、12月1-3日三個週末工作坊來進行)
能力項目說明
1. 透過介紹、示範、實際的實作演練訪談法,學習敘述訪談法,包括認識轉錄稿之轉錄系統以及個案實例的分析討論,以期學習者能運用該研究法。
2.研讀傳記性研究取向相關之基礎理論及研究案例。
3.探究德國學者Fritz Schütze的「認知修辭」與 Rainer Kokemohr 的「參照推論」兩個不同取向解讀口述文本的思維工具,以期學習者能掌握口述文本的特性,進而運用於學位論文的相關研究。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日期 |
課程 主題 |
課程內容與 |
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第一週 |
課程簡介 |
|
|
課前準備:修課動機、學習目標大綱 |
第二週
|
認識敘述訪談 |
何謂敘述訪談? 閱讀文本案例(開學後提供)
|
分組閱讀與報告
|
每節課學生輪流書寫課堂紀錄,並於下次上課前完成分送每位同學課前閱讀。
|
小組討論各組自行安排敘述訪談的實作演練
|
||||
|
||||
第三週 至第六 週 |
|
|
1. Humboldt, W. V. (1830-1835) (2004)。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2023)。踩著河上石頭回家-敘述訪談與教育學傳記研究的傳記性經 驗。。
發展-教育學傳記研究取向。第六 章:另類的聲音-華德福學校在台灣社會的誕生
師改變的歷史困境與可能
|
|
|
敘述訪談 |
|
||
|
|
|
||
|
課堂示範與討論 |
|
||
|
|
小組討論各組自行 |
||
|
|
安排敘述訪談的實 |
||
|
||||
傳記研究 |
|
作演練 |
||
與敘述訪 |
|
|
||
談的傳記 |
|
閱讀選讀的文獻 |
||
性經驗 |
|
|
||
|
敘述訪談中關於記憶性問題 |
|
||
|
|
各組轉錄出一份敘 |
||
|
文本案例討論 |
述訪談的文本 |
||
|
另類教育資深教師 |
|
||
第七週到第十週 |
[分組報告] 敘述訪談實作演練轉錄系統實作討論 |
|||
教育系統評鑑研究 |
畢業生的教育傳記研究 文本案例討論:小樂 |
|
|
|
第十一週至第十五週 |
生命口述傳記文本世界的特徵 |
個案文本解讀 討論:文本向我顯現了甚麼?
|
分組閱讀與報告
|
閱讀選讀的文獻
完成田野研究的計畫書(個人或小組皆可) |
文本世界中的認知修辭 /Fritz Schütze的方法理論為主 |
||||
如何運用參照推論分析解讀文本/Rainer Kokemohr 的方法理論為主 |
||||
第十六週到第十七週 |
個人專題報告 |
個人專題:採訪資深幼教/教育工作者及課程回顧與討論 |
|
為使課堂活動能夠流暢,訂定修課規範如下:
第一堂修課者務必要到。
三次以上未進課堂者自動放棄本學期之修課學分。
日常報告無法依進度完成二次以上自動放棄本學期之修課學分。
學期報告逾期未繳者自動放棄本學期之修課學分。
【評分比例】
課堂記錄 20%
日常報告及課堂討論 40%
學習歷程反思10%
學期報告30%
【指定共讀文獻】
王瑞邦、凃柏章、倪鳴香主編(2023)。踩著河上石頭回家-敘述訪談與教育學傳記研究的傳記性經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Bauer, Martin. (1996). The narrative interview. Comments on technique for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Flick, U. (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第九章/以敘說作為研究資料。
Humboldt, W. V. (1830-1835)(2004)。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
Kohli, M. (1986). The World We Forgo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Life Course. In Marshall, V. W. (ed.) Later Life: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Aging.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271-303.
Kokemohr, R. (2001)。馮朝霖譯。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5-48。
Kokemohr, R., 馮朝霖&倪鳴香主編 (2009)。異文化中的教育專業意義世界。台北:台灣類類教育學會。
Marotzki, W. (1995): Forschungsmethoden und –methodologie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n Biographieforschung. In: Heinz-Hermann Krueger & Marotzki, Winfried (Hg.):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 Biographieforschung, Opladen: Leske und Budrich./倪鳴香譯/教育學中生命傳記研究的研究法與方法論/政大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使用講義。
Rosenthal, G. (2004). Biographical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48-64.
Schutze, F. (1983).Biographieforschung und narratives Interview. In: Neue Praxis 3, 1983, S.283-293./倪鳴香摘譯/生命傳記研究與敘述訪談/政大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使用講義。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教育學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第118期,頁26-31。
倪鳴香(2009)。「我就是這工作,在工作中我蛻變」--以生命史觀詮釋一位幼師職業角色之自我創化。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第32卷,第4期,頁23-52。
倪鳴香(2019)。幼師專業的認同與發展-教育學傳記研究取向。台北:學富文化。
倪鳴香(2023)。從童年的蛻變到幼獅專業認同論-一份退休的紀念集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建議參考文獻】
Dilthey, W. (2002)。童奇志、王海鷗譯。精神科學引論。北京:中國城市。
Dilthey, W. (1988). translated by Betanzos, R. J.. 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Sciences: an attempt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Ellis, Carolyn & Bochner, Arthur 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 Researcher as Subject. In: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 vonna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 733-767.
Kohli, M. (1986).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 Course. In Aage B. Soresen, Franz E. Weinert & Lonnie R. Sherrod (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life cours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271-292.
Riessman, C. K. (1993/2003)。王勇智、鄧明宇譯。敘說分析。台北:五南。(英文版:Narrative analysi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senthal, W. F. (1995). The problem with identity: biography as solution to some (post)-modernist dilemmas. Comenius, vol.15, pp. 250-265.
Runyan, W. M. (1982/2002)。丁興祥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Ryan, G. W. & Bernard, R. (2000):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In: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769-802.
王麗雲(1999)。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參考文獻開課後再補充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