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以人物與思潮為幼教基礎理論基底,探討兒童史學、兒童社會學、幼教課程等三個幼兒教育研究主題。藉由小組導讀、課堂討論、專題演講以及撰寫個人省思報告,以深化幼教基礎理論內涵與研究生基本論述能力。輔以移地學習之彈性課程,開拓研究生對幼教現場之視野。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
1 9/12
|
課程簡介 主題:開場白:我所關心的研究議題或社會現象 形式:老師與修習課程同學,每人分享10分鐘,同學需準備一頁的資料,描述自己關切的議題 內容:提出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儘量揣度這個問題所牽涉的「現象」、「事實」、「概念」、「變項」、「因果關係」、以及「意義」等等。僅需要交待自己為什麼關切這個議題,或者觀察到什麼 |
|
3+6小時 |
2 9/19 |
圖書館導覽課程 |
教育訓練課程 (14:00-16:00) |
3+6小時 |
3 9/26 |
主題:探索相關碩士論文(上) 每位同學上台報告本所一本碩士論文,每人20分鐘,分成兩週進行。報告重點: 1. 作者的研究問題是什麼? 2. 作者的主要發現是什麼?他/她發展什麼論點來回答研究問題? 3. 作者引用哪些理論典範或取徑(approach)?和哪些文獻對話?有沒有反駁、修正或擴充既有的理論? 4. 作者使用的分析架構和核心概念為何?如果是「質性」研究,作者如何從資料中進行概念化?如果是「量化」研究,作者如何將概念「操作化」以進行測量?(optional) 5. 作者使用怎樣的經驗資料、研究設計及分析單位來回答他/她的問題?(optional)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4 10/3 |
主題:探索相關碩士論文(下)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5 10/10 |
日慶日放假一次 |
|
3+6小時 |
6 10/17 |
幼教課程模式探究 重要的課程模式:開放教育、方案課程、瑞吉歐、蒙特梭利、華德福(1)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7 10/24 |
重要的課程模式:開放教育、方案課程、瑞吉歐、蒙特梭利、華德福(2)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8 10/31 |
台灣有特色的幼兒園課程:成長、師大附幼、佳美、愛彌爾與其他 |
|
3+6小時 |
9 11/7 |
幼教新課綱特別企畫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0 11/14 |
專題演講一:宋文里教授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1 11/21 |
專題演講二:鄭立中教授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2 11/28 |
兒童社會學 兒童社會學1:家庭與階級(鉅觀)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3 12/5 |
兒童社會學2:學校生活(微觀)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4 12/12 |
兒童社會學3:銜接(家庭到學校、幼兒園到小學)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5 12/19 |
兒童史學 西方的兒童論述 |
小組討論 |
3+6小時 |
16 12/26 |
中國的兒童論述 |
小組討論 |
3+6小時 |
17 1/2 |
期末報告 (17、18週合併在1月5日下午進行) |
上台報告 |
|
18 1/9 |
期末報告(17、18週合併在1月5日下午進行) |
上台報告 |
3+6小時 |
幼教課程模式探究
A.S. Neil(2003)。夏山學校—實踐自由發展,見證愛的教育。台北:遠流。
L. G.Katz(2003)。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心理。
Louise Boyd Cadwell(2000)。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一位藝術老師的幼教創新之路。新北:光佑。
Frans Carlgren(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新北:光佑。
Maria Montessori(1993)。蒙特梭利幼兒教學法:讓孩子自我成長。台北:遠流。
高敬文(1994)。課程的誕生:成長兒童學園教師教學設計之心路歷程。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廖鳳瑞等(1996):開放的足跡: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台北:光佑。
佳美、新佳美幼稚園老師、家長(1995)。與孩子共舞:佳美幼稚園主題教學的實踐歷程。台北:光佑。
高秀嬅主編(2003)。學校附近的地圖:18篇幼兒建構學習的課程實錄。台北:光佑。
台中市愛彌兒教育機構(2001)。甘蔗有多高。台北:信誼。
台中市愛彌兒教育機構(2001)。鴿子。台北:信誼。
陳淑琴主編(2004)。美猴王: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主題課程紀實。台北:光佑。
林娟伶(2014)。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行動歷程與省思(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0309828394700740247
兒童社會學
Laerau, A. (2015)。家庭優勢。台北:群學。
陳力慈(2021)。誰跳街舞? 中產階級家長對兒童才藝選擇之民族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教所碩士論文。
梁瓊惠(2011)。幼稚園的生活:田野工作、大人與小孩。台北:五南。
彭詩文(2012)。幼小銜接之研究─教學文化的觀點(博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2187281993692464459
方琴慧(2015)。公立幼兒園三歲幼兒初期生活歷程之反思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5754219542242950306
Peak, L. (1993). Learning to Go to School in Japa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Preschool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兒童史學
黃煜文(譯)(2003)。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
Aries, P. (1965).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 History of Family Life. (選讀第一部分童年的觀念, 有大陸中譯本)
江昱緯: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熊秉真:慈航:近世中國的兒童與童年、童年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