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田野調查方法與實習

Course Name: Methods of Fieldwork with Practic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擬通過田野調查方法與實習,培養學生進行跨宗教相關主題研究——主要包括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基督宗教/新宗教/原民宗教等跨宗教比較研究,及民族志、廟志、醮志、口述史、儀式研究、女神與女性研究等專題研究,以期讓學生掌握宏觀的跨宗教視野、方法論與微觀的田野調查實作方法。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首先將學習基本的田野調查方法,包括如何進行研究準備、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田野調查報告撰寫及相關理論案例反思等,配合閱讀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以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及學習專業研究方法。進而通過期中田野計畫設計研究主題及田調實習訓練,掌握實際操作技巧與方法,並於期末撰寫田野報告進行發表。本課程也將結合教師專題研究計畫,邀請相關領域優秀學者進行學術講座,以提升學生研究視野與思辨能力。期望通過以上綜合訓練,能使有志於通過田野調查方法進行相關研究的學子奠定研究基礎並開展創新研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9/12 課程簡介

     

    9/19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方法(一)

    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第一章: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質的研究的歷史發展;第三章:質的研究的分類。
    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四章:質的研究的設計;第五章:研究設計的組成部份;第六章:研究對象的抽樣。
    3.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七章:研究者個人因素對研究的影響;第八章:研究關係對研究的影響;第九章:進入研究現場。

     

    9/26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方法(二)

    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第十章:訪談;第十一章:訪談中的提問;第十二章:訪談中的傾聽;第十三章:訪談中的回應;第十四章:焦點團體訪談。
    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十五章:觀察;第十六章:觀察的實施;第十七章:搜集實物;第十八章:資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3.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十九章:資料的歸類和深入分析;第二十章:質的研究中的理論建構;第二十一章: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

     

    10/3  民族志與口述史

    1. 郭禎麟等譯,〈民族誌〉,《歡迎光臨人類學》第三章,台北:群學,2010,頁79-119。
    2. 黃應貴,〈民族學田野調查實習的價值何在?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2002,頁377-382;楊淑媛,〈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3(2004):92-118。
    3. 許雪姬主編,〈中篇:實務篇〉,《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頁101-161。
    4. 許雪姬主編,〈中篇:實務篇〉,《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頁163-226。

     

    10/10 調整放假/國慶日

     

    10/17 邀請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演講

     

    10/24 邀請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教授演講

     

    10/31 華人宗教與地方社會

    1. 勞格文(John Lagerwey),〈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第4輯(1999),頁338-354。
    2. (1)勞格文口述,巫能昌整理,〈中國歷史和社會中的宗教〉,收入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社,2023,頁376-385。

    (2)勞格文口述,巫能昌訪談,〈怎樣在中國農村做田野調查〉,收入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社,2023,頁386-393。

    (3)勞格文口述,黃曉峰訪談,〈中國的民間信仰〉,收入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社,2023,頁394-400。

    1. 勞格文著,馬惠娟譯,〈聖僧定光古佛研究中的口傳和文獻資料〉,收入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社,2023,頁258-305。


    11/7 田野調查(一)


    11/14 期中報告與反思

     

    11/21 地方道教研究

    1.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台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2014),頁43-67。
    2. 林振源,〈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期(2007),頁197-253。
    3. 張超然,〈道士駐廟:臺灣北部道壇與宮廟的競合關係〉,收入丁仁傑主編,《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0,頁269-308。

     

    11/28 儀式與地方社會

    1. 張珣,〈「醫病也醫命」:民俗宗教的醫療行為及其概念〉,《台灣文獻》,62.1(2011),頁97-126。
    2. 丁仁傑,〈災難的降臨與禳除:地方性社區脈絡中的改運與煮油淨宅,保安村的例子〉,《台灣宗教研究》,第11卷第1期(2012.06),頁53-88。
    3. 張珣,〈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收入謝國興主編,《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灣史論叢·民間信仰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頁99-132。

     

    12/5 田野反思

    1. 劉璧臻,〈從kisaiz成巫治病儀式到當代劇場展演:噶瑪蘭人的女性巫師權力與族群性協商〉,刊於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2010,頁505-555。
    2. 謝國雄,ch.1〈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ch.2〈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收入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2007,頁3-90。
    3. (1)郭佩宜,〈為什麼要「比較」?從田野到人類學分析〉,收入余舜德、張珣、劉斐玟主編,《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頁31-54。

    (2)張珣,〈為何要進香?〉,收入余舜德、張珣、劉斐玟主編,《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頁253-257。

     

    12/12田野調查(二)

     

    12/19 田野調查(三)

     

    12/26 期末報告

     

    1/2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1/9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 課堂研討30%

    (二) 演講紀要/田調報告20%

    (三) 期中報告 20%

    (四) 期末報告 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