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宗教、靈性與藝術

Course Name: Seminar on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Ar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藝術的創造是在推衍宇宙和上帝。一切藝術的根源是上帝,祂是藝術的無限根源、最終可能性、美的泉源。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ing, 1775-1854

願我以純潔的目光瞻仰這美的偉大形象,不以享樂思想去黯淡貶低世界的美,要學會以虔誠使之愈加真切神聖。棄絕占有的妄想,心中油然萌發為它獻身的決心。

                                      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宗教、靈性與藝術在最高境界當中是否有交會之處?真、善、美是否能在作品當中一體呈現?歷史上宗教與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又是如何?本課程透過跨宗教傳統,以及靈性,與不同類型的藝術進行對話。宗教傳統包含印度教、基督教、東正教、藏傳佛教、東亞禪宗、大乘佛教;藝術類型包括繪畫、表演、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綜合藝術等等。宗教、靈性實踐與藝術創作,目的在達到自我完善、趨向臻美的過程,涵蓋超越的神聖與實相追求,以及對於崇高與美的感知與創造。是人類亙古的終極探尋,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展現。

本課程安排不同傳統的修持之道,包括:來自神聖的音聲:Arvo Pärt的性靈音樂藝術、雕刻時光的大師: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藝術、先鋒派音樂與禪的偶遇:John Cage的音樂與藝術、浪漫主義中的性靈: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繪畫與詩、不丹的當代藏傳佛教藝術:當代不丹傑出畫家金寶Gyempo Wangchuk的藝術、敦煌中的神聖空間:巫鴻的空間與敦煌、神秘的靈視:Hilma af Klint的靈性抽象藝術、河西走廊上的觀修之道:絲路的佛教藝術與禪修、印度《樂舞論》的神聖身體展演、行動與修行:葛羅托斯基表演藝術的「藝乘」與轉化、月上孤峰:中古禪宗藝術與繪畫、和敬清寂:《茶之書》與茶禪藝術等十二個專題,跨越不同的宗教傳統與藝術領域。這些悠久的傳統揭示的靈性光輝與藝術靈思,指引著人們往更深的領域探尋真與美。從這些課題當中,試圖追索不同宗教傳統看待藝術的方式,透過比較宗教學的視野,探詢人類崇高而精微的藝術精神世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藝術的創造是在推衍宇宙和上帝。一切藝術的根源是上帝,祂是藝術的無限根源、最終可能性、美的泉源。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ing, 1775-1854

    願我以純潔的目光瞻仰這美的偉大形象,不以享樂思想去黯淡貶低世界的美,要學會以虔誠使之愈加真切神聖。棄絕占有的妄想,心中油然萌發為它獻身的決心。

                                          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宗教、靈性與藝術在最高境界當中是否有交會之處?真、善、美是否能在作品當中一體呈現?歷史上宗教與人文精神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又是如何?本課程透過跨宗教傳統,以及靈性,與不同類型的藝術進行對話。宗教傳統包含印度教、基督教、東正教、藏傳佛教、東亞禪宗、大乘佛教;藝術類型包括繪畫、表演、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綜合藝術等等。宗教、靈性實踐與藝術創作,目的在達到自我完善、趨向臻美的過程,涵蓋超越的神聖與實相追求,以及對於崇高與美的感知與創造。是人類亙古的終極探尋,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展現。

    本課程安排不同傳統的修持之道,包括:來自神聖的音聲:Arvo Pärt的性靈音樂藝術、雕刻時光的大師: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藝術、先鋒派音樂與禪的偶遇:John Cage的音樂與藝術、浪漫主義中的性靈: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繪畫與詩、不丹的當代藏傳佛教藝術:當代不丹傑出畫家金寶Gyempo Wangchuk的藝術、敦煌中的神聖空間:巫鴻的空間與敦煌、神秘的靈視:Hilma af Klint的靈性抽象藝術、河西走廊上的觀修之道:絲路的佛教藝術與禪修、印度《樂舞論》的神聖身體展演、行動與修行:葛羅托斯基表演藝術的「藝乘」與轉化、月上孤峰:中古禪宗藝術與繪畫、和敬清寂:《茶之書》與茶禪藝術等十二個專題,跨越不同的宗教傳統與藝術領域。這些悠久的傳統揭示的靈性光輝與藝術靈思,指引著人們往更深的領域探尋真與美。從這些課題當中,試圖追索不同宗教傳統看待藝術的方式,透過比較宗教學的視野,探詢人類崇高而精微的藝術精神世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週

    宗教、靈性與藝術專題

    領域範疇與課程介紹

     

    第二週

    神秘的靈視:Hilma af Klint的靈性抽象藝術

    Jadranka Ryle, “Feminine Androgyny and Diagrammatic Abstraction: Science, Myth and Gender in Hilma af Klint’s Paintings,” The Idea of North: Myth-Making and Identities. Helsinki: The Birch and the Star, 2019.

    Bettina Kaufmann and Kathrin Schaeppi, “Illuminating Parallels in the Life and Art of Hilma af Klint and C.G. Jung,” ARAS Connections, Issue 4, 2019.

     

    第三週

    先鋒派音樂與禪的偶遇:John Cage 的音樂與藝術

    Kay Larson,《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第四週

    天主教與音樂

    專題演講

    演講題目:Christian Mysticism, Spirituality and Arts in the Odes of Solomon (1st-2nd century AD)(在《所羅門頌歌》成書1-2世紀)的基督徒神秘主義、靈修與藝術)

    演講人:張毅民教授

     

    第五週

    雕刻時光的大師: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藝術

    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雕刻時光》(台北:漫遊者文化,2017)。

     

    第六週

    專題演講: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藝術

    演講人:高榮禧教授

     

    第七週

    月上孤峰:中古禪宗藝術與繪畫

    李靜,《月上孤峰:南宋禪宗繪畫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

     

    第八週

    不丹的當代藏傳佛教藝術:當代不丹傑出畫家金寶Gyempo Wangchuk的藝術

    專題演講

    演講人:李璧苑教授

    對談人:陳乃華教授

     

    第九週

    敦煌中的神聖空間: 巫鴻的空間與敦煌

    巫鴻,《空間的敦煌:走進莫高窟》(北京:三聯書店,2022)。

     

    第十週

    河西走廊上的觀修之道:絲路的佛教藝術與禪修

    專題演講

    演講人:郭祐孟教授

     

    第十一週

    生如夏花: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宗教與藝術

    泰戈爾,《人的宗教》(台北:商周出版社,2016)。

     

    第十二週  

    浪漫主義中的性靈: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繪畫與詩

    凱薩琳雷恩,《威廉·布萊克評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第十三週  

    和敬清寂:《茶之書》與茶禪藝術

    岡倉天心,《茶之書》(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8)。

     

    第十四週

    來自神聖的音聲:Arvo Pärt 的性靈音樂藝術

    王育雯,性靈價值觀與音樂分析:以Arvo Pärt 近二十年宗教音樂為例〉。

     

    第十五週

    行動與修行: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表演藝術的「藝乘」與轉化

    鍾明德,《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20)。

     

    第十六週

    印度《樂舞論》的神聖身體展演

    尹錫男,《舞論》的手勢表演論及其歷史影響南亞東南亞研究2020)。

    尹錫男,《舞論》對印度古代文藝理論的歷史影響,《南亞東南亞研究2021)。

     

    第十七週  

    報告與討論

     

    第十八週

    報告與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係以講授教學與研討並用的方式,老師與學生皆須作課前準備,閱讀指定教材,至課中由一同學對教材作心得報告並進行討論。此外,學期末須繳交研究報告一份。

     

    平時報告與討論50%、主題報告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