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後,歐洲傳教士與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與之相關的研究稱為「漢學」(Sinologie/ Sinology)。早期歐洲漢學廣泛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儒釋道三教,傳統上以文獻學與古典研究為主。自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出版《投龍簡》(Le jet des dragons,1919)一文後,歐洲漢學開啟了道教研究的熱潮,由法國主導的道教研究也開始重視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
道教是什麼?這個基本卻又寬泛的問題一直不容易回答,法國道教研究為我們指出幾個方向:道教的本質在於其方法、技術、實踐和儀式。「道教」一詞或許不是指由共同基本教義組合而成的一個宗教傳統,實際上主要是承載著二千年傳統中國文化的儀式傳統。從「儀式」的角度來解讀道教,可以更準確地把握道教的本質並理解傳統中國歷史和社會。明《道藏》收載1400多種道書,共計4500多卷,其中儀式類典籍超過一半,約800多種,總計不少於3000卷。道教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是國際道教學界長期關注的研究課題。
當代道教研究益發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課程名稱「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即源於此。本課程與二位知名的國際漢學家合作:勞格文(John Lagerwey)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現任巴黎利瑪竇學院(Institut Ricci Paris)院長,主要研究道教、中國宗教與地方社會,嘗自述其研究之道即是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的緊密結合與融會貫通。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 Berlin)榮休教授,研究專長為唐宋道教典籍與宋元新道法,主要採用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授課教師林振源師從勞格文,沿襲法國道教研究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結合的傳統,主要研究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道教儀式與臺灣道教。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擬經由回顧歐洲漢學與道教研究的發展脈絡,選取經典之作,引導學生由前輩學者的學思歷程進入道教研究世界。進而從歷史文獻與《道藏》文本的閱讀與比較入手,理解歷史上的道教儀式及其與國家、地方社會的關係。最後綜合當代田野調查成果,討論臺灣、中國大陸及不同華人地方社會的道法科儀、教派傳統、儀式分類以及多樣性與典型的地方道教特徵。培養學生藉此建立歐洲漢學與道教研究的學術方法與基礎知識,掌握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提升獨立思辨及開展創新研究的能力。藉由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合作授課,提升學生的研究視野與高度。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中譯本:勞格文著、林振源譯,〈道教如何改變我對宗教的理解〉,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16-34。
中譯本:勞格文著、劉靖瑜譯,〈《宗教與中國社會》序論〉,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208-229。
中譯本:勞格文著、張喜儀譯,〈亦神亦祖:神與祖共祀的幾個特例〉,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230-257。
中譯本:勞格文著,譚偉倫譯,〈詞彚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60-270。
(Serial numbers are from K. M. Schipper, Concordance du Tao-tsang, Paris, 1975.)
1. 課堂研討 30%
2. 閱讀心得一篇30%
3. 期末報告一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