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歐洲漢學與道教研究

Course Name: Wandering on the Way of History and Fieldwork European Sinology and Daoism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後,歐洲傳教士與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與之相關的研究稱為「漢學」(Sinologie/ Sinology)。早期歐洲漢學廣泛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儒釋道三教,傳統上以文獻學與古典研究為主。自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出版《投龍簡》(Le jet des dragons,1919)一文後,歐洲漢學開啟了道教研究的熱潮,由法國主導的道教研究也開始重視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

道教是什麼?這個基本卻又寬泛的問題一直不容易回答,法國道教研究為我們指出幾個方向:道教的本質在於其方法、技術、實踐和儀式。「道教」一詞或許不是指由共同基本教義組合而成的一個宗教傳統,實際上主要是承載著二千年傳統中國文化的儀式傳統。從「儀式」的角度來解讀道教,可以更準確地把握道教的本質並理解傳統中國歷史和社會。明《道藏》收載1400多種道書,共計4500多卷,其中儀式類典籍超過一半,約800多種,總計不少於3000卷。道教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是國際道教學界長期關注的研究課題。

當代道教研究益發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課程名稱「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即源於此。本課程與二位知名的國際漢學家合作:勞格文(John Lagerwey)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現任巴黎利瑪竇學院(Institut Ricci Paris)院長,主要研究道教、中國宗教與地方社會,嘗自述其研究之道即是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的緊密結合與融會貫通。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 Berlin)榮休教授,研究專長為唐宋道教典籍與宋元新道法,主要採用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授課教師林振源師從勞格文,沿襲法國道教研究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結合的傳統,主要研究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道教儀式與臺灣道教。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擬經由回顧歐洲漢學與道教研究的發展脈絡,選取經典之作,引導學生由前輩學者的學思歷程進入道教研究世界。進而從歷史文獻與《道藏》文本的閱讀與比較入手,理解歷史上的道教儀式及其與國家、地方社會的關係。最後綜合當代田野調查成果,討論臺灣、中國大陸及不同華人地方社會的道法科儀、教派傳統、儀式分類以及多樣性與典型的地方道教特徵。培養學生藉此建立歐洲漢學與道教研究的學術方法與基礎知識,掌握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提升獨立思辨及開展創新研究的能力。藉由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合作授課,提升學生的研究視野與高度。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 10/16(一) 9:10-12:00 導論:中國歷史和社會中的宗教
      1. John Lagerwey,“How Daoism Changed My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華人宗教研究》15(2020.1):1-22.

    中譯本:勞格文著、林振源譯,〈道教如何改變我對宗教的理解〉,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16-34。

      1. John Lagerwey, “Introductio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John Lagerwey ed. ,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Paris :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c2004, pp. ix-xxxiv.

    中譯本:勞格文著、劉靖瑜譯,〈《宗教與中國社會》序論〉,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208-229。

     

    1. 10/17(二) 9:10-12:00 從文獻到田野:血緣中國和地緣中國
      1. 勞格文,〈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第4輯(1999),頁338-354。
      2. John Lagerwey,“Gods and Ancestors: Cases of Crossover,” Essays on Chinese local religious rituals, ed. Tam Wai Lun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Chi College, CUHK), 2011, pp.371-410.

    中譯本:勞格文著、張喜儀譯,〈亦神亦祖:神與祖共祀的幾個特例〉,收錄於林振源、潘君亮主編,《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譯集》,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頁230-257。

     

    1. 10/18(三) 9:10-12:00 道教於中國宗教與文化之所為與無為
      1. 勞格文(John Lagerwey),〈道教於中國宗教和文化之所為與無為〉,《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頁457-471。
      2. John Lagerwey “Questions of Vocabulary or How Shall We Talk About Chinese Religion”, Lai Chi Tim ed.,《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 1999, pp.165-181.

    中譯本:勞格文著,譚偉倫譯,〈詞彚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260-270。

     

    1. 10/23(一) 9:10-12:00 三洞四輔:唐前道教
      1. DZ1123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 2b10-3a7
      2. DZ 593 歷代崇道記1a-8b
      3. DZ 1125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置觀品1.12b-19b;造像品, 2.1a-5b;寫經品, 2.5b-7a;法次儀 4.4b-8a。)

    (Serial numbers are from K. M. Schipper, Concordance du Tao-tsang, Paris, 1975.)

     

    1. 10/24(二) 9:10-12:00 道法會元:宋元新道法
      1. DZ 296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53.16a-19a
      2. DZ 297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 4.1a-3a
      3. DZ 1220上清玉府五雷大法
      4. DZ 1220道法會元:

     

    1. 10/25(三) 9:10-12:00 道法二門: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
      1. Seidel, Anna,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 Cahiers d’Extrême-Asie vol.5 , 1989-1990, 223-347.
      2.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台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2014),頁43-67。
      3. 林振源,〈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期(2007),頁197-253。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研討 30%

    2. 閱讀心得一篇30%

    3. 期末報告一篇 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