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比較宗教方法學

Course Nam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Religio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企圖從研讀晚近最具代表性之跨傳統、跨學科的宗教研究專著,並結合華人在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建構出足以包容「通貫性」與「個殊性」的比較宗教研究架構。課程內容區分理論、傳統案例與現代案例三個單元。理論部份,以宗教傳統發展過程之不同階段:創教者的個人宗教體悟、初代教團的形成、「口述傳承」(oral transmission)的分化與宗派化、宗教「權威」(authority)的建制、「正典化」(canonization)、宗教「傳統」(tradition)的確立,進行理論性的探究。傳統案例部份,以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與同時期中國的佛教的歷史發展為比較實例;現代案例部分,則集中在華人宗教與現代性的遭逢,比較不同傳統因應現代文明的不同模式。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各宗教之間是否可以相互比較,發展出普遍適用的宗教理論與研究方法,從百年前宗教學在西方學界成為獨立學科之後,就一直是不同研究取向學者之間激烈爭辯的課題;百年過後,雖然在歐美地區的學術體制中跨傳統之宗教學與單一宗教之學術傳統,如神學、佛學等,發展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宗教研究學科已成定局,甚至兩者之間還形成分工與合作的關係,似乎符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發展趨勢。然而,國內學界引進宗教學並在大學成立相關系所才逾二十年,仍然因為兩種類型之宗教研究的內涵混淆不清,重演了類似的學術爭辯,尚無法從歐美與鄰近東亞國家的宗教學術之發展經驗中獲得借鏡,虛耗精力於無謂的口舌之爭,殊為可惜。如果人類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學、藝術及其他世俗文化層面均可進行比較研究,何唯獨宗教不可比較?此乃因宗教的主觀性特強所致,但即便如此,亦無法排除宗教仍有其客觀實在的面向,也因此更須讓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研究方法交互辯證,才能還原宗教現象的真實面貌。
    本課程的特色為結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並配合個別博士生未來研究方向的需求,期能彰顯跨傳統、跨學科之比較宗教方法學的特性,以體現宗教學的至理名言:不瞭解他人的宗教傳統,即無法深化瞭解自己的宗教傳統。

    透過研讀教材、課堂口頭報告與討論,可以檢驗原典及學術外語研讀能力。
    透過課堂口頭報告與討論、期中與期末書面報告,可以檢驗學術溝通表達能力。
    透過課堂討論、期中與期末書面報告,可以檢驗問題發掘與研究能力。
    透過課堂討論、期末書面報告,可以檢驗跨領域的學術創新能力。
    透過研讀教材、課堂口頭報告與討論,可以檢驗當代宗教文化的全球宏觀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09/14/2023 導論。

    09/21/2023 理論篇(一):傳統的建立。(Weber,pp.59-106, 183-193)

    09/28/2023 理論篇(二):傳統的再發明。(Hobsbawm,pp.11-26, 215-261)

    10/05/2023 傳統篇(一):初傳期(1)。(蒲慕州

    10/12/2023  傳統篇(二):初傳期(2)。(蒲慕州

    10/19/2023 傳統篇(三):調適期(1)。(蒲慕州

    10/26/2023 傳統篇(四):調適期(2)。(蒲慕州

    11/02/2023 傳統篇(五):調適期(3)。(蒲慕州

    11/09/2023 傳統篇(六):融合期。(蒲慕州

    11/16/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一)。(Yang)

    11/23/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二)。(Yang)

    11/30/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三)。(Yang)

    12/07/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四)。(Yang)

    12/14/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五)。(Yang)

    12/21/2023 現代篇─華人宗教為例(六)。(Yang) 

    12/28/2023  博士論文計畫報告與討論(一)。

    01/04/2024  博士論文計劃書發表(二)。

    01/11/2024   期末總檢討。

    每週指定教材均應進行課前研讀、課堂口頭報告及討論,並擇其中三次於課後撰寫書面報告;每篇讀書報告依兩段式撰寫:問題討論、心得反省,總字數約為三千字。
    本課程為博士論文寫作的主要預備課程,故期末報告為論文計畫書之撰寫,除於學期間逐步蘊釀之外,應於第十六週至第十七週進行課堂報告與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0%

    其他: Others: 課堂報告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表現:30﹪;讀書報告(三篇):30﹪;期末報告;40﹪。
    每篇讀書報告依兩段式撰寫:問題討論、心得反省,總字數約為三千字;期末報告則撰寫博士論文研究計畫書。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Hobsbawm, Eric等著,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台北:猫頭鷹。
    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合譯,1993,《宗教社會學》(Religionssoziologie),台北:遠流。

    蒲慕州等著,2021舊社會,新信仰:中國與羅馬的宗教轉化Old Society, New Belief :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Rome, ca. 1st-6th Centuries台北:聯經。

    Yang, Mayfair Mei-hui, ed. 2008. Chinese Religiosities: Afflictions of Modernity and State Form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