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珍貴之紙質文件往往載錄重要的歷史資訊,需要妥善保存始能流傳後世,但紙質文件在自然狀態下難免遭受物理性及化學性損害,藉由強化保存維護條件,並將已損壞或有不利於永久保存的文件材料進行處理,是提高文件耐久的惟一途徑,對於已劣化的紙質文件,亦可藉由各種修裱原件或修補殘缺的方式,試圖恢復原有形態或至少加固紙張延緩老化。檔案文件保存與修復的技術雖然重要,但在課堂往往缺乏實務操作設備與環境,授課仍有不足之憾,故本課程將以實作為主,強化學生對於文件修護的知識與能力。
本課程教學方式採「線上教學」與「實務參訪」兩種方式進行,課程規劃3次學習單元,上課時數共9小時(包含2次課堂講授,1次參訪),課程以線上簡報講授,介紹紙質文件保存維護的基本概念以及技術應用現況,搭配至圖書醫院實務演示操作,運用圖書醫院修裱室之設備與材料,讓學生動手做,體驗修裱作業程序(如因疫情無法現場演示操作,預計改成線上演示說明)。本課程由教師於課堂講授保存維護技術觀念,並以線上議題討論和測驗方式,深化學生對於講解內容的瞭解,接著導入實作練習,從認識修裱用紙到實際操作修裱之調製漿糊、上漿、托心、上板、陰乾等基本操作,讓學生在學理知識學習之外,能體驗學習修裱過程,充分映證教學內容所學。本課程授課單元規劃如下:
(一)紙質文件保存維護(線上講授)
(二)紙質文件修復技術(線上講授)
(三)實務參訪:圖書醫院(如因故無法現場演示操作,預計改成線上演示說明)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在於透過課程講授、實務參訪及課後自學評估,建立學生對於珍貴檔案文件之保存維護觀念,瞭解珍貴文件之保存維護措施及技術,並能由修裱實務操作中,體驗文件修裱操作的技巧。本課程學習目標為:
(一)瞭解紙質文件保存維護的重要性與專業技術能力,建立學生對於文件維護的正確觀念,並培養學生具備因應實務工作所需之實作經驗能力。
(二)瞭解紙質文件修裱工作標準作業流程,能將結合其他專業課程知識,善盡檔案文件典藏維護專業責任,為後代留下歷史資產。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一)教學方式
(二)課程進度
每週課程內容與授課進度 |
|||
授課日期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綱要 |
授課時數 |
第一次 10月4日 13:00-16:00 |
紙質文件保存維護 |
|
線上授課3hr+自習3hr |
第二次 10月11日 13:00-16:00 |
紙質文件修復技術 |
|
線上授課3hr+自習3hr |
第三次 10月18日 13:00-16:00 |
參訪圖書醫院 (如因疫情無法現場演示操作,將改成線上演示說明) |
1.引導參觀國立臺灣圖書館圖書醫院 2.講解各種修裱用紙及保存維護設備 3.進行修裱實作練習 |
參訪3hr+自習3hr |
1.評量項目與配分
項目 |
配分 |
(1) 測驗題 以課程講授內容為命題範圍,共10題選擇題,於Moodle教學平台提供測驗題,開放課後一週上線作答,全部作答後提供標準答案,協助學生釐清重要的觀念。 |
40% |
(2) 參訪報告 實務參訪後,撰寫心得報告,約1500字,開放課後一週上傳Moodle教學平台,由教師評分並提供評語指導。 |
40% |
(3) 議題討論與出席狀況 教師於講解單元主題內容後,設計議題討論題目,請同學利用Moodle教學平台線上分享個人對於討論題目的見解,議題討論開放兩週,同學之間亦可相互評論與交流,根據貼文次數與討論內容深度給分。出席狀況根據學生課堂參與發言以及出缺席等情況給分。 |
20% |
2.參訪報告評分標準
評分項目與級距 |
內容架構20% |
文獻與資料豐富度30% |
心得討論50% |
優 A 10~9 |
題目能引起迴響 題目與報告內容契合 內容架構合邏輯 |
綜合文獻提出具體觀點 提出相關支持論述 文獻引用正確得宜 |
資料蒐集完整 分析精確 討論深入 論點言之成理 |
佳 B 8~7 |
議題設定有趣 內容大綱規劃得宜 |
綜合整理文獻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
資料蒐集與分析尚可 討論有重點 |
普通C 6~5 |
議題設定引不起興趣 內容架構不夠完整 |
提出相關論述 有佐證文獻 |
資料蒐集缺漏 分析稍有錯誤 討論深度不足 |
待改進D 4~3 |
議題設定無趣 內容架構缺乏邏輯 |
沒有提出具體數據 缺乏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較少 |
資料蒐集缺漏 分析錯誤 沒有延伸討論 |
延伸閱讀書目
李玉虎(2009)。檔案保護工作中亟待研究的幾個重大課題。圖書情報知識,總129,117-119。
林巧敏、洪碧苓(2011)。檔案保存維護資源與作業現況分析。檔案季刊,10(4),56-74。
林巧敏、洪碧苓(2012)。紙質文件與檔案修裱人員現況調查。大學圖書館,16(1),53-72。
林巧敏、范蔚敏(2010)。臺灣地區檔案學文獻計量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72,16-38。
林明、周旖、張靖、于沛、邱蔚晴、蔣嘯南(2012)。文獻保護與修復。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
張元鳳(2003 )。紙質類檔案破損修護。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張美芳、唐躍進(2013)。檔案保護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時榮(2008)。圖書文獻保存性修復。臺北市:南天書局。
蔡斐文(2001)。國家檔案館典藏環境及設備規範之研究。臺北市:檔案管理局委託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