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自1950年代起,當代西方哲學興起一股名為「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的思潮。在這股思潮當中,其代表人物往往將康德倫理學與代表「德行倫理學」的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對立起來。近年來,西方哲學界出現不少著作,檢討這股思潮,並重新評價康德的「德行」理論。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康德討論「德行」理論的主要著作《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俾能掌握康德「德行」理論的要義。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採逐段討論的方式,以康德的《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一書為主要範圍,同時參考其他的相關著作。第一週由任課教師簡介康德倫理學的一般背景、著作及參考書目,第二週起開始討論《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一書。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康德倫理學的一般背景、著作及參考書目 |
教師講授 |
|
2 |
《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 |
〈前言〉 |
|
3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1-3節 |
|
4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4-7節 |
|
5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8-10節 |
|
6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11-12節 |
|
7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13-16節 |
|
8 |
同 上 |
〈德行論之導論〉 第17-19節 |
|
9 |
同 上 |
§§1-6 |
|
10 |
同 上 |
§§7-9 |
|
11 |
同 上 |
§§10-13 |
|
12 |
同 上 |
§§14-22 |
|
13 |
同 上 |
§§23-31 |
|
14 |
同 上 |
§§32-36 |
|
15 |
同 上 |
§§37-44 |
|
16 |
同 上 |
§§45-48 |
|
17 |
同 上 |
§§49-53 |
|
18 |
同 上 |
〈結論〉 |
|
上課情況: 30 % 期末報告: 70 %
Kant, Immanuel: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Tugendlehre. Hg. von Bernd Ludwig, Hamburg: Meiner 1990.
Kant, Immanuel: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 Immanuel 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J. Greg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Timmons, Mark (ed.): Kant’s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terpretative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Trampota, Andreas/Sensen, Oliver/Timmermann, Jens (eds.): Kant’s “Tugendlehre”: A Comprehensive Commentar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13.
Athanassoulis, Nafsika: “Kant on Virtue”. In idem, Morality, Moral Luck and Responsibility: Fortue’s Web (Houndmills: Palgrave, 2005), pp. 114-134, 186-188.
Denis, Lara: “Kant’s Conception of Virtue”. In Paul Guy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 and Modern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505-537.
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討論時將以此譯本為依據。
李明輝:〈康德論德行義務: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歐美研究》,第4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2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