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這堂課的目的,不只是在於介紹與教導「現象學研究」的方法與操作,而是在於呈現給學生,一種經驗、想像、與認識「週遭世界」的方式;這也就是一種活在世界之中的方式,也就是發展自己與世界關聯起來的方式。在社會科學研究的取向來看,這將顯化了自然科學典範(natural science paradigm)與人文科學典範(human science paradigm)的差異。
「活在世界之中」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尤其是在理性主義科學知識論發展之後的當代,我們活在一種被規定的關係之中,以此來設定世界、設定問題、以及設定知識答案,並且毫無自覺。然而理性主義科學的認識方法所承諾的烏托邦不但從來沒有出現過,也逐漸顯示出其面對人文世界時的左支右絀。此時知識事業的傾圮是無法依靠「努力精進」或是「迎頭趕上」的策略來挽救的;唯有反省到知識的根源,徹底地自我改換,也就是仔細思考「活在世界之中」,才能走向下一世代的人類存在之路。
因此,「活在世界之中」也就與當代種種的「照顧專業」匯流一起了。當遵循物質邏輯的生物醫學觀點將人的「活在世界之中」化約為「健康問題」,甚而是「生理問題」,從而主導了各種醫療照顧,包括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做為「照顧專業」的工作者與研究者也就遺失了「活在世界之中」的視線,陷入從未被仔細定義過的「效能」與「效益」的追求之中了。於是,我們必須重新對焦於「活在世界之中」,這並非因為「純粹的知識興趣」,而是我們瞭解到,必須將一切突出的議題還回「活在世界之中」以顯示其中獨特的人與世界的連繫方式,進而在災殤年代求得療癒之道。
如此看來,本課程並非只是關於資料處理與論文研究的工具,而是關於「活在世界之中/理解行動」的根本實踐。但這非易事。對於寫下的一字一句,我們要超乎平常地認真,以便讓我們受傷的靈魂有新的光彩。
本課程是現象學方法的實踐,將貢獻於「照顧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are)的發展。同時,也是接續課程「現象學研究方法論:哲學論述」的基礎。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以現象學分析寫作工作坊為核心,進行事先與事後的文本閱讀與討論。學生必須能夠從現象學方法工作坊中產生出(1)操作現象學方法的經驗描述與反思,(2)對日常經驗的描述與反思,以及(3)對於現象學方法的哲學述與反思。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週 9/14 課程介紹
第2週 9/21 胡塞爾現象學裡的世間性 李維倫 (投稿中)
第3週 9/28 現象學心理學:實踐之後 李維倫 (2023)
第4週 10/5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頼憶嫺 (2009) (1)
第5週 10/12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頼憶嫺 (2009) (2)
第6週 10/19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頼憶嫺 (2009) (3)
第7週 10/26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頼憶嫺 (2009) (4)
第8週 11/2 期中報告(1):操作現象學方法的經驗描述與反思
第9週 11/9 期中考週;繳交期中報告
第10週 11/16 從經驗到存在 Lee(2014)
第11週 11/23 現象學方法論:談話分析 李維倫 (2004)
第12週 11/30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 (2004) (1)
第13週 12/7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 (2004) (2)
第14週 12/14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 (2004) (3)
第15週 12/21 現象學分析工作坊:李維倫 (2004) (4)
第16週 12/28 期中報告(2):操作現象學方法的經驗描述與反思
第17週 1/4 彈性週
第18週1/11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報告
期中報告(1) 20%:上半學期操作現象學方法的經驗描述與反思。
期中報告(2) 20%:下半學期操作現象學方法的經驗描述與反思。
期末報告 60%: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然科學典範與現象學典範在本體論與知識論上的差異。
李維倫 (投稿中):〈現象學心理學:胡塞爾現象學裡的世間性〉。
李維倫 (2023):〈回到經驗的哲學實踐:作為照顧哲學方法的存在現象學心理學〉。《哲學與文化》。50卷3期,103-120。
李維倫 (2016):〈從實證心理學到實踐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之道〉。《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卷2期,1-15。
Lee, W.L. (2014). Bracketing into Face-to-Face Encounters: The Conjunction of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Existential Dimensions of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In G. Y. Lau & C. C. Yu (eds.) Border-Crossing: Phenomenology, Intercultur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pp. 115-129). Würzburg : Königshausen & Neumann.
李維倫、頼憶嫺 (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期,275-321。
李維倫 (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期,157-200。
˙現象學實徵研究的問題概念化與研究成果
李維倫 (2006):〈論嬰兒的微笑〉。《應用心理研究》。29期,131-156。
李維倫 (2008):〈從「病理化」到「倫理化」:兒少性侵害受害者之研究的視野轉換〉。《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論文集,余安邦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07-255。
李維倫 (2017):〈受傷的時間性:受性侵害及家庭關係斷損少女之生活經驗的存在現象學分析〉。《中華心理學刊》,59卷3期,145-161。
˙現象學方法與台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李維倫 (2017):〈本土華人心理學的文化主體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47期,3-79。
李維倫、林耀盛 (2019):〈從文化心理學到人文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本土化論述與踐行〉。《本土心理學研究》。51期,89-167。
李維倫 (2017):〈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學之道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起點〉。《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余安邦主編。台北:五南圖書。頁111-142。
Lee, W.L. (2016). Phenomenology as a method for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C. T. Fischer, L. Laubscher & R. Brooke (Eds.), The qualitative vision for psychology: An invitation to a human science approach. Pittsburgh, PA: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