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呂格爾《詮釋理論》研讀

Course Name: Study on Ricoeur's Interpretation Theor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詮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 為呂格爾1973年在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的系列演講,由1. 語言作為話語、2. 言說與書寫、3. 隱喻與象徵、4. 說明與理解四章所構成。這系列演講是呂格爾自從1960年出版《惡的象徵》以來,長期在對於語言與話語研究的問題背景下,所發表的唯一對於語言問題扼要探究的哲學專書。相對於之前的《佛洛伊德與哲學》(1965)、《詮釋的衝突》(1969) 討論話語的多元性使用,《詮釋理論》則對於語言的多元性功能提出統一性的說明。根據這四次演講,我們理解這是對於語言從前語言、經過話語、語言、文本、到語文的隱喻與象徵之形式,以至於對於詮釋學的意義做整理的工作。我們看到這裡有著胡塞爾與海德格如何從前語言到語言發展的蹤跡,也看到後來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心理學》據以開展其重視敘事療癒的本土心理學的論述。因而我們從中理解敘事的理論與實務的連結。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從研讀《詮釋理論》一方面扼要了解呂格爾的現象學與詮釋學思想,另一方面了解敘事的建構背景,從而能對敘事的實務操作深刻地建立起與理論基礎的聯繫。同學透過精讀文本,能跟著呂格爾一起思考問題,而可建立紮實的論述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介紹與規劃

    Introduction (pp. xi-xii)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2

    一、語言作為話語

    1. Language as discourse: (pp. 1-8) 

    a. Langue and Parole,

    b. Semantics versus Semiotics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3

    c. The Dialectic of Event and Meaning (pp. 8-12)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4

    d. Utterer’s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pp. 12-19)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5

    e. Meaning as “Sense” and “Reference” (pp. 19-22)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6

    f. Some Hermeneutical Implications (pp. 22-23)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7

    二、言說與書寫

    2. Speaking and Writing: 

    a. From Speaking to Writing (pp. 25-31)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8

    a. From Speaking to Writing (續) (pp. 32-37)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9

    b. Plea for Writing (pp. 37-40)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0

    c. Inscription and Productive Distanciation (pp. 40-44)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1

    三、隱喻與象徵

    3. Metaphor and Symbol: (pp. 45-46)

    a. The Theory of Metaphor (pp. 46-53)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2

    b. From Metaphor to Symbol (pp. 53-63)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3

    c. The Intermediate Degrees between Symbol and Metaphor (pp. 63-66)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4

    c. The Intermediate Degrees between Symbol and Metaphor (pp. 66-69)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5

    四、說明與理解

    4.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 Beyond Romanticist Hermeneutics (pp. 71-75)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6

    b. From Guess to Validation (pp. 75-79)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7

    c. From Explanation to Comprehension (pp. 80-88)

    同學研讀講解、討論

    3小時

    6小時

    18

    結論

    Conclusion (pp. 89-95)

    授課老師講解、討論

    3小時

    4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40%

    其他: Others: 同學研讀講解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出席20%,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6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Ricoeur, Paul. Interpretation Theory: 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 Fort Worth, Texas: TCU Press, 1976. (全書95頁)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