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詮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 為呂格爾1973年在美國德州基督教大學的系列演講,由1. 語言作為話語、2. 言說與書寫、3. 隱喻與象徵、4. 說明與理解四章所構成。這系列演講是呂格爾自從1960年出版《惡的象徵》以來,長期在對於語言與話語研究的問題背景下,所發表的唯一對於語言問題扼要探究的哲學專書。相對於之前的《佛洛伊德與哲學》(1965)、《詮釋的衝突》(1969) 討論話語的多元性使用,《詮釋理論》則對於語言的多元性功能提出統一性的說明。根據這四次演講,我們理解這是對於語言從前語言、經過話語、語言、文本、到語文的隱喻與象徵之形式,以至於對於詮釋學的意義做整理的工作。我們看到這裡有著胡塞爾與海德格如何從前語言到語言發展的蹤跡,也看到後來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心理學》據以開展其重視敘事療癒的本土心理學的論述。因而我們從中理解敘事的理論與實務的連結。
能力項目說明
從研讀《詮釋理論》一方面扼要了解呂格爾的現象學與詮釋學思想,另一方面了解敘事的建構背景,從而能對敘事的實務操作深刻地建立起與理論基礎的聯繫。同學透過精讀文本,能跟著呂格爾一起思考問題,而可建立紮實的論述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出席20%,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60%
Ricoeur, Paul. Interpretation Theory: 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 Fort Worth, Texas: TCU Press, 1976. (全書95頁)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