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當代新儒家哲學著作選讀

Course Nam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Selected Reading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選讀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 (1909-1995)、唐君毅 (1909-1978)、徐復觀 (1904-1982) 的哲學研究著作,包括牟宗三對中國佛教天台宗以及圓教問題的詮釋和論述、唐君毅論太極以及中國佛教華嚴宗、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的若干章節等。這些選讀文獻涉及下列議題:

  • 牟宗三從天台宗的著作裡讀出一套怎樣的圓教論述?
  • 牟宗三依何理由去論斷天台宗與華嚴宗之間的高下?
  • 「牟宗三式圓教」是什麼樣的一套哲學?
  • 當代新儒家如何詮釋「太極」這個宋明理學的存有論概念?
  • 唐君毅對華嚴宗的理解與評價跟牟宗三有何不同?
  • 孔子為什麼重視音樂並提出「成於樂」的觀點?
  • 徐復觀論莊子時提出「藝術精神主體」的概念,這樣的「主體」跟唐、牟所盛言的「主體」有沒有不同?
  • 我們能否歸納出當代新儒家在中國哲學研究上的某些一般性的立場?

本課程適合對上述議題感興趣者修讀,除加深對當代新儒家的認識外,亦批判地吸納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推進個人對存有論、主體、自我修養、美好人生等課題的思考。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闡述與分析課程所讀文獻的觀點和論據。
    2. 應用當代新儒家在相關議題上的研究成果並推進相關議題的探討。
    3. 整理與反思當代新儒家在中國哲學研究上的一般立場。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 當代新儒家簡介
    • 「太極」概念的詮釋問題
    • 中國佛教哲學概述

    教師講授為主

    2

    唐君毅

    •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第十三章:〈原太極上〉
    • 中國佛教哲學概述

    集體閱讀及討論

    3

    牟宗三

    • 《圓善論》,第六章第三節:〈圓教將如何被確立?佛家之圓教與圓善〉
    • 《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一章第二節:〈原初之洞見〉

    集體閱讀及討論

    4

    牟宗三

    • 《現象與物自身》(全集版),頁422-445(〈天台宗的圓教:「無執的存有論」〉等四節)

    集體閱讀及討論

    5

    10月9日調整放假

     

     

    6

    牟宗三

    • 《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之第一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7

    牟宗三

    • 《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之第二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8

    牟宗三

    • 《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之第三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9

    牟宗三

    •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全集版),頁412-420(二十:〈天台宗之圓教: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之H:〈天台圓教之義理模式〉)
    • 《佛性與般若》上冊,第二部第六章第四節:〈「別教一乘圓教」與「同教一乘圓教」〉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0

    徐復觀

    • 《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1

    徐復觀

    • 《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2

    徐復觀

    • 《中國藝術精神》,第一章:〈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3

    唐君毅

    •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第十三章:〈華嚴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觀(下)〉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4

    唐君毅

    •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第九章:〈華嚴之性起與天台之性具及其相關聯之問題〉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5

    唐君毅

    •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附錄之〈前言〉及〈宋明理學家自覺異于佛家之道〉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6

    待定

    待定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7

    1月1日開國紀念日放假

     

     

    18

    彈性補充教學

    自主總整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報告(2次):20% + 20%
    • 討論參與:20%
    • 期末論文: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基本用書

    1. 牟宗三:《圓善論》
    2.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
    3.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
    4.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
    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其他參考書

    1. Shu-hsien Liu (劉述先), 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Westport, Conn. : Praeger, 2003.
    2.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3. Jana S. Rošker, The Rebirth of the Moral Sel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odern Confucians and their Modernization Discourse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5.
    4. 馮耀明:《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5. Billioud, Sébastien. 2012.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an Modernity: A Study of Mou Zongsan's Moral Metaphysics. Leiden: Brill.
    6. Clower, Jason. 2010. The Unlikely Buddhologist: Tiantai Buddhism in Mou Zongsan’s New Confucianism. Leiden: Brill.
    7.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
    8. 陳昭瑛編:《徐復觀的思想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9.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修訂版
    10.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11.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1-3冊)
    12.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1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二
    1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1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16.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
    17.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