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有鑑於近代西方哲學,就其做為強調以意識哲學為基礎的主體性哲學而言,難免會有獨我論的傾向;其知識建構的觀點,也難免將使存有現象化,成為科學操控宰制的對象。赫德、哈曼、洪堡特、馮特、卡西勒與米德等六位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家則都非常有意識地,想透過批判亞里士多德以來的語言工具觀,闡釋語言的真正本性與作用。他們試圖透過論證世界或理性的語言性,以求最終能在溝通共同體的交互主體性構想中,說明為何吾人應在符號結構化的文化世界中,才能理解世界的真理性,並從而得以回答「人是什麼?」的哲學基本問題。透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對於語言起源、範圍與界限的研究,說明人類得以建構文化世界的基本法則。哲學將不再僅局限於為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奠基,而是能轉向為人文社會科學奠基的哲學人類學研究。這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將依拙著《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的研究成果,首先說明在赫德與哈曼關於語言起源論的爭議中,一種不同於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的語言哲學觀點如何產生出來,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了洪堡特。以致於他會主張做為建構思想的器官,語言不應是成品而是活動。洪堡特最後透過語言的交談結構,解釋在語言世界觀之意義多元主義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觀性,這開創了語用學之溝通向度的討論。其次,我們將接著探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發展過程。它始於馮特的研究,因為在青年語法學派將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之後,馮特首先針對語音之語意表達的普遍可理解性問題,深入研究了人類的語言如何能從動物的身體姿態表達,轉化成以表意符號進行溝通互動。一旦人類的思想活動惟有透過語言符號才成為可能,那麼對於思想機能的心理學研究,就應進一步建立在形構語言之民族精神的交互主體性之上。馮特的這個觀點,一方面影響了卡西勒,他試圖在建構神話、語言與科學等文化系統的符號形式中,闡釋人類建構文化世界之精神形構力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以取代康德以先驗邏輯學為自然科學的知識基礎所做的哲學奠基;另一方面則影響了當時曾到德國留學的米德,他嘗試透過動物的姿態會話,追溯人類語言溝通的起源,從而說明人如何借由意義理解的規範建構活動,創建人類社會獨具的自由整合模式。
透過本課程的研讀,我們將能在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了解到從赫德到洪堡特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士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能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理解從馮特到米德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1、9月14日 課程簡介:德國古典語言哲學與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研讀文獻: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台北:聯經出版社,2019。頁21-53。
2、9月21日 主題:Herder論語言的起源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89-103。
2. 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年,頁1-70。
參考文獻:Herder,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trans. by J. H. Moran & A. Gode,
New York: Fr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66, pp. 87-166.
3、9月28日 主題:Herder語言起源論的存有論詮釋學解讀
研讀文獻: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104-130。
4、10月5日 主題:Hamann論純粹理性批判的語文學後設批判
研讀文獻: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131-194。
參考文獻:Walter Benjamin, “Über Sprache Überhaupt und über die Sprache des Menschen,” in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II.1, S. 140-157,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77.
5、10月12日 主題:Humboldt論語言的本質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195-230。
2. 洪堡特,〈普通語言學論綱〉,《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北京:商 務出版社,2011年,頁4-11。
3. 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以及對人類精神的影響》,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年,頁55- 117。
參考文獻:Wilhelm von Humboldt, On Language—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rans. by Peter H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48-91.
6、10月19日 主題:Humboldt論語言世界觀的相對性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231-248。
2. 洪堡特,〈論與語言發展的不同時期有關的比較語言研究〉,《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頁12-37。
3. 洪堡特,〈論語法形式的產生及其對觀念發展的影響〉,《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頁38-70。
4. 洪堡特,〈論語言的民族特性〉,《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頁71-88。
7、10月26日 主題:Humboldt論理性的對話性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249-279。
2. 洪堡特,〈論雙數〉,《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頁203-231。
8、11月2日 主題:Steinthal的語言心理學與Wundt的表達運動理論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281-318。
2. 威廉.馮特,《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講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418-431。
9、11月9日 主題:Wundt的手勢語言理論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319-340。
2. Wilhelm Wundt, The Language of Gestures, The Hague: Mouton & Co., 1973, pp. 55-101.
3. 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頁125-149。
10、11月16日 主題:Wundt論聲音姿態與語音語言
研讀文獻: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341-359。
參考文獻:David McNeill, 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 Chicago: The Un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p11-35.
11、11月23日 主題:Cassirer論符號形式的哲學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377-423。
2. 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第一卷,頁1-51。
參考文獻:Ern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 1 Langu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5, pp.73-114.
12、11月30日 主題:Cassirer與Heidegger的Davos之爭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424-435。
2. 海德格爾,〈恩斯特‧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第二部分;話思維〉,《康德與形上學疑難》,王慶節譯,《海德格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年,頁278-293.
3. 海德格爾,〈達沃斯辯論—在恩斯特‧卡西爾與馬丁‧海德格爾之間〉,《康德與形上學疑難》,頁298-321.
4. 弗里德曼,《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頁25-33; 160-177.
13、12月7日 主題:Cassirer論形上學的文化哲學
研讀文獻: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436-452。
參考文獻: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頁47-79.
14、12月14日 主題:Mead的符號互動論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453-495。
2.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頁44-108.
參考文獻:G. H. Mead, Mind, Self, & Society, in Works of George Herbert Mead, Vol.1, Chicago: The Un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pp.42-100.
15、12月21日 主題:Mead的主體性理論
研讀文獻:1.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頁496-536。
2.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頁146-193.
3. 哈貝馬斯,〈個體化與社會化—論米德的主體性理論〉,《後形而上學思維》,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頁170-220.
參考文獻:G. H. Mead, Mind, Self, & Society, pp.135-178.
16、12月28日 期末報告
17、1月4日 自主總整學習
18、1月11日 自主總整學習
期末報告80%
課堂討讑20%
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台北:聯經出版社,2019。
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年,頁1-70。
Herder,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trans. by J. H. Moran & A. Gode, New York: Fr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66.
洪堡特,〈普通語言學論綱〉,《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北京:商務出版社,2011年。
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以及對人類精神的影響》,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年。
Wilhelm von Humboldt, On Language—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rans. by Peter Hea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Wilhelm Wundt, The Language of Gestures, The Hague: Mouton & Co., 1973.
卡西爾,《符號形式哲學》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
David McNeill, 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 Chicago: The Un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Ern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 1 Langu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5.
海德格爾,《康德與形上學疑難》,王慶節譯,《海德格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弗里德曼,《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G. H. Mead, Mind, Self, & Society, in Works of George Herbert Mead, Vol.1, Chicago: The Un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哈貝馬斯,〈個體化與社會化—論米德的主體性理論〉,《後形而上學思維》,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