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東南亞華人社會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the Ethnic Chinese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東南亞是我國的近鄰,也是我國僑民最大的海外移居地,從公元前三世紀以來就有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至今人數達二千多萬人。這些海外僑民在當地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當地的經濟和城市開發著有貢獻。不過,自戰後以來,因當地民族主義情緒的升高,華人遭到當地政府的排斥,引發種種的排華運動。東南亞華人面臨了在保存母文化、政治認同選擇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抉擇問題。本科目之主旨即是讓學生了解東南亞華人移民的歷史及他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學生將能夠較深入瞭解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以及各種權力關係的變動因素、各國對於華人之政策、各地排華運動之演變以及其所涉及的國內外因素。

    2.學生將能夠從跨領域的角度瞭解華人社會的演變,包括華人在地化、保存民族華人特性以及跨族群社會環境下會發生何種變化,學生可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角度依其所學從不同角度思考這些議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導論:介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範圍、課堂要求、指定參考書

    第一單元:對東南亞華人問題研究之現況

    第二單元:研究方法與途徑

    第三單元:東南亞華人之歷史記載及祖籍分佈

    第四單元:華僑問題之本質

    第五單元:越南、柬埔寨和寮國華人問題

    第六單元:印尼華人問題

    第七單元:菲律賓華人問題

    第八單元:泰國華人問題

    第九單元:星馬華人問題

    第十單元:海外華人的經濟問題

    第十一單元:海外華人的華文教育、同化與認同問題

    第十二單元:我國的僑務政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9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末口頭報告

    期末報告一篇。字數在八千字以上,需使用註釋。期末口頭報告(二十分鐘內)佔90%。

    出席率和上課參與程度,佔1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今堀誠二原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加應會館擴建委員會出版,檳城,馬來西亞,1974年。

    巴素原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國立編譯館,台北,民國57年10 月台三版。

    王賡武, 中國與海外華人 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國83 年。

    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中華書局香港分局,香港,19884月。

    丘正歐,蘇加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民國844月。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聯經出版公司,台北,民國833月。

    竹丸十郎,三十年代南洋華商經營策略之剖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311月初版,「附錄:蘭領印尼的華僑」,頁63-88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19945月。

    李亦園、文崇一、施振民著,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上冊,正中書局,民國 74 年。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民國79年。

    汪慕恆,東南亞華人企業集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55月。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吉隆坡,馬來西亞,1984年。

    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新加坡,1972年。

    洪玉華、吳文煥編,華人:東南亞變化中的認同和關係國際會議論文集,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出版,馬尼拉,1994年。

    崔貴強, 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 1945-1959 ,南洋學會出版,新加坡,19903月。

    莊國土編,世紀之交的海外華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9月。

    陳列,「淺談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結構的變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頁83-93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正中書局,台北,民國68年。

    陳烈甫,華僑與華人學總論,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民國76年。

    陳碧笙,世界華僑華人簡史,廈門大學出版社,福建廈門,1991 8月。

    陳鴻瑜,「中國分裂與東南亞華人社會」,問題與研究月刊301期,民國801月,頁70-85

    陳鴻瑜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台北市,民國894月。

    黃枝連,東南亞華族社會發展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199210月。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2年。

    楊建成主編,荷屬東印度華僑商人,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出版,台北,民國735月。

    楊建成主編,華僑史,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出版,台北,民國7412月。

    廖建裕,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加坡,197811月。

    廖建裕原著,崔貴強譯,爪哇土生華人的政治活動(1917-1942 ,正中書局,台北,民國74年。

    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民國60年。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譯,華裔東南亞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南投,1998

    Teresila  Ang  See, 1990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Problems  & Perspectives,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Manil

      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Assimilation and Thai Politic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6:237-250, 1957.

      G. William Skinner, "The Thailand Chinese :Assimil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Asia, 2:80-92, 1964.

      Alan E. Guskin, Changing Identity: The Assimilation of Chinese in Thailan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8.

      Boonsanong Punyodyana, Chinese-Thai Differential Assimilation in Bangkok: As Exploratory Study, Data Paper Number 79, Cornell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Program, Ithaca, 1971.

      Richard J. Coughlin, Double Identity: 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 Westport, Conn., 1976.

    Li Guo Linag, 1997,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Economics, Nagoya University.

    E. Bruce Reynolds, September 1997,"'International Orphans' -the Chinese in Thai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8, 2,pp.365-388.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